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250章 诗赋有屁用?

第250章 诗赋有屁用?(第4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考官们拿到的就是誊录过的副本,一般现场有很多考官,还有主副考官。

如果有考官看到这卷子不错,就先交给其他考官再看,得到大部份考官认同的卷子,再交给副考官。

如果副考官感觉他看的卷不错,就写个‘取’字,再交给主考官,主考官如果认为也不错,就再写个‘中’字,这样就入榜了。

然后有些主考官还会抽查落榜的考卷,以防大伙都走眼了,落掉优秀的卷子,但不是个个都会这么做,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

当然了,这会还有比较人性化的规定,即允许落榜考生申请查卷,

此时赵与芮一边听着,一边翻看面前的名册和试卷。

名册是单独的,写明了省试人数,和省元的资料,包括籍贯,年龄,考了几次了,家庭背景。

省元试卷上看不到名字,据说是为了防止作弊。

这次礼部挑选了省元和几名比较考的好的省试试卷,送上来给皇帝先看看。

但赵与芮看了会,发现很多笔迹都是一样。

“殿试之后,就要分甲,陛下可以先看下省元的大概情况和前几名考生们的实力。”邓若水这时提醒赵与芮。

科举分级有甲科乙科,北宋前期也是以甲乙来分,代表了水平高低。

进入南宋后,改为一甲,二甲,三甲,四甲,甚至五甲。

到明清后又分成甲、乙两科。

不过那时区分很明显,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称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叫乙科。

“这不是试卷正本?”他恍然大悟。

邓若水和杨长孺同时点头。

宋真宗时代,为了防止科举作弊,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这些人俗称“誊录官”。考官凭借誊抄副本评卷。此种作法,就是“易书”,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另外,为了防止誊录官再作弊,规定誊录手不得携带墨笔,誊录所用的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统一使用朱砂红笔誊录试卷。考生的原始试卷因用黑墨书写,所以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都是用红笔写的,故称为“朱卷”。

凡抄过后的卷子,还有另外一批人再复查一遍,叫‘对读’和现在的校正一样,如有违反规定代人改窜者,查出后必定严惩。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科考试卷都不是考生本人的笔迹,而是古代抄写员,即”誊录官”的书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