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皇明风云录 > 第五第三章 第十节 红丸疑云(下)

第五第三章 第十节 红丸疑云(下)(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这一天,李林斌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新任内阁首辅刘一燝将要到刘云威营观阅铁骑将士,并且将会和刘云威所部一同前往通州汉威军大营体察军镇将士,以及汉威军的编练情况。

刘云威听到消息之后暗暗吃了一惊,有些摸不准这位新任内阁首辅的意图,按说在刚刚任的时候,这位首辅大人在应该做的是稳定朝政,而不是来视察自己的通州镇啊。不过,刘云威还是整顿了兵马,等候着首辅刘一燝一行的到来。

这天晚,在刘云威正在查看军书的时候,李林斌独自一人来到了大营之。

刘云威连忙赶到了辕门迎接,笑着将李林斌迎进了帐,还没来得及说些客套话,便听李林斌说道:“小将军,明日一早内阁首辅刘一燝将前来,你可要做好准备了。”!

虽然方从哲因“红丸案”被迫告老还乡,但是面对泰昌帝的猝逝,朝的大臣们依旧是群情激奋。御史郑宗周、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一大批御史言官均指出“红丸案”与多年前的"梃击案"是出于同一"奸谋",即有人必置泰昌帝于死地;刑部主事王之采更是直指泰昌帝之死与郑氏、宠妃李氏等阴谋夺权有关。

泰昌帝继位一个月即驾崩,加之朝廷内党派纷争愈加激烈,使得关于此案的议论甚嚣尘,并且多少带着东林党借机伐异的意味。这些议论围绕着泰昌帝的死因展开,方从哲、韩火广、李可灼、崔升等人皆成为众矢之的。

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汪应蛟、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以及众多御史言官纷纷弹劾李可灼、崔升二人用药、进药错误之罪。其御史王安舜认为:"先帝之脉雄壮浮大,此三焦火动,面唇紫赤,满面升火,食粥烦躁。此满腹火结,宜清不宜助明矣。红铅乃妇人经水,阴之阳,纯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虚火燥热之疹,几何不速亡逝乎!"

由于泰昌帝是服下红丸仙丹之后猝然驾崩的,而首辅方从哲却在泰昌帝死去的当天,拟遗旨奖赏了进献红丸仙丹的李可灼,更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御史王安弹劾方从哲"轻荐狂医","又赏之以自掩";御史郭如楚弹劾方从哲不应该赏赐进药的李可灼。正在回乡路的方从哲听闻之后更加的心惊胆战,没过多久忧郁成疾病倒了。

方从哲离京后还是无法脱净干系,要求严查红丸案的奏折不断送到天启帝的御书房里。一天,天启帝收到了方从哲从老家寄来的奏折,奏折写道:“老臣年老愚昧,未能阻止庸官进药,罪不容诛。为表示谢罪,愿乞削去官阶,以耄耋之身远流边疆,以平朝臣之怨。”果然,方从哲的此举博得了许多大臣的同情,许多大臣见方从哲确实可怜开始为他开脱,天启帝亦被方从哲的诚恳所打动,但苦于真相未明,一时难以决断。

这时,自从“红丸案”发生以来,一直缄默无言的阁臣韩爌终于站出来说话了,他把当时自己目睹的一切事实都详细地说了出来。特别是方从哲当时面对泰昌帝不断的催促而左右为难的情景,更是被描绘得十分具体。最后,韩爌提出,"红丸"一案纠缠已久,但真正置先皇于死地的崔升和李可灼到现在也没有处置,这两人虽然乱用药物,但也确实是奉旨进药,可以适当惩处,红丸一案则不宜继续深究,以免朝局动荡。

韩爌在万历年间是个有名的老成之臣,居官十余年处事公正,很受群臣景仰,入阁后又一直陪伴方从哲料理进红丸之事,说出的话还是较可信的。所以他的奏折报之后,很快便使这场风波平息了下来。

不久,天启帝下旨问崔升、李可灼二人之罪,并于次年、也是天启二年,将崔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红丸"一案由于各派的争斗、以及相互妥协总算草草了结,这都是后话了。

朝的纷乱局势刚刚平复了一些,单说驻扎在宣武门外的刘云威所部,已经屯兵京师数月有余了。这期间,刘云威经历了泰昌帝突然驾崩、天启帝登基、“红丸案”的各种纷争、内阁首辅方从哲辞官回乡等大事,每一件都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从未触及过权利核心的刘云威只觉得京城之内的局势一日三变,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心惊胆战。在这期间,朝的大臣们似乎已经将刘云威所部遗忘了一般,除了兵部尚书黄嘉善匆匆忙忙的来龙骧铁骑大营视察过一次之外,便再也没有谁露过面了。

泰昌元年,十二月,宣武门外龙骧铁骑大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