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 >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 第179节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 第179节(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由此产生的,是共同价值,即仁义礼智。其中,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所以,仁义礼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强加的,而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怎么注意而已。其实,只要认真想想,努力追求,则“人皆可以为尧舜”。10

相反,舍弃向善可能性的,就成为恶人,这就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11

这就是世人有善有恶的原因。

人性向善,才是孟子的观点。本善不是。

那么,所有人都向善吗?

是。这就叫“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作恶?

环境和条件使然。这就好比水,如果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你能说这就是水的本性吗?

听起来,这很有道理。

于是孟子接过了话头。

孟子说,没错,水的流动,确实无所谓向东还是向西。但,难道也不分上下?要分的吧!水尚且要分上下,人难道就不分善恶?也要分吧!

怎么分?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当然不能,只能叫“其势则然也”。

同样,人性向善,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就善。你创造和提供善的环境和条件,他就善。反之,则可能恶。也就是说,性善,只是“可以为善”。

这就要问:为什么可以为善?

因为人性当中,原本就存在着善的可能性,这就是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这四样东西,是每个人都有的。孟子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同样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确,所有的水,都是往低处流的。因此,所有的人,也就都要往高处走。水,有往高处流的吗?没有。那么,人也没有不向善的。

呵呵,有问题吗?

有。

先请问:照此说来,人性本善吗?

不,向善。正如水性,并不是“本下”,而是“向下”。人性亦然。水的特性,是趋向于低处;人的特性,是趋向于善良。这就叫“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