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 >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 第132节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 第132节(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和平演变。

鲁昭公死在国外后,有人问晋国的史官史墨怎么看。史墨居然说,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社稷的祭祀者并不一定就非得是某姓某族,君臣关系也不会一成不变。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嘛!35

好一个“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照这个逻辑,臣变君,君换人,也都是可能的了?

没错。齐和晋,即如此。

田陈代齐

夺取了齐国政权的,是田陈氏。

一场兵变,以昭公狼狈逃窜告终。31

这当然是典型的礼坏乐崩,但三桓也遭到了报应。就在他们蛮横对待自己国君的同时,他们的家臣也在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的家君。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也就是吴王阖闾攻入楚国郢都的第二年,季平子去世。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趁机软禁了接班人季桓子,逼他签订城下之盟,让自己执掌鲁国国政达三年之久。32三年后,阳虎的野心更加膨胀,阴谋干掉三桓的掌门人,由自己和同伙取而代之。

这回,轮到季桓子变成鲁昭公,体会一下什么叫君臣易位,犯上作乱了。

阳虎的计划,是先请季桓子吃饭,然后在宴席上谋杀他。于是阳虎驱车走在前面,他的堂弟阳越殿后,季桓子夹在当中。桓子感觉情况不妙,便对自己的驾驶员林楚说:你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我季氏良臣,希望你能继承传统。

林楚说,晚了。阳虎已经成了气候。

齐国原本也是蛮夷。他们的始祖姓姜,属于羌戎,是诸羌而非诸夏。只因与姬周关系密切,世代通婚,休戚与共,这才成为华夏一员。齐国的受封之地,则在东夷,而且是殷商的老窝。姜太公到了这里,也没像周公的儿子伯禽到了鲁国那样,要“变其俗,革其礼”,反倒“因其俗,简其礼”,而且“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也就是说,姜太公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把西戎、东夷、殷商(工商)、姬周(农业)这些不同的文化都结合起来,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齐能够大国崛起的秘密。36

所以,齐鲁虽然是近邻,但两国的作风和传统,却大相径庭。鲁国实行的是公族制,齐国实行的是卿族制。后来取代齐君的,就是卿族田陈氏。

田陈氏的始祖名叫完,本是陈国公子,由于国内动乱而投奔齐桓公,从此落户在齐,称为陈氏,也叫田氏。陈和田,在当时读音相同,一回事。只不过春秋称陈,战国称田;《左传》称陈,《史记》称田,因此不妨称为田陈氏。

那么,田陈怎样取代姜齐?

桓子说,晚什么?不晚。我问你,你现在能带我去孟孙氏家吗?

林楚说,臣不敢贪生,就怕于事无补。

桓子说,那就走!

于是林楚拍马飞车前往孟孙氏家。靠着孟孙氏的救援,季桓子逃过一死,政权重新回到三桓手里。33三桓好歹是公族,所以鲁君的面子仍然用纸糊着。即便如此,春秋最后一任鲁君哀公,也还是逃到了越国,请勾践做他的保护人。34

有趣的,是舆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