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80后的店 > 第二十九章 青藏高原

第二十九章 青藏高原(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半小时后,一切准备完毕,客车缓缓驶出车站。苏文透过车窗,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雪山,耳畔再度响起广场上知青们大合唱的歌声。

客车里,坐在苏文身边的人叫陈建国,南方人,眉眼清秀,面如皎月,瘦骨嶙峋的身形很容易被车辆的颠簸抛起来,他说他已经习惯了,刚开始吐得很厉害。

“我们北方人还好说,你一南方人干嘛要来青藏高原插队?听说沿海气候很好,你干嘛不去那儿啊?”苏文望着他脸上的大黑眼镜框问道。

陈建国眼神坚定,像两团炙热的火苗:“毛主席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毛主席还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服从毛主席指示,到边疆去,让那里的贫苦生活改天换地!”

这时却听司机喊道:“五道梁得病,沱沱河要命,唐古拉就是鬼门关,你们不舒服就说出来,我这里有高原药。”

从这里到远方,从远方到远方,你惊艳了岁月,你安慰了时光。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如此一来,在临死时,他就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二十二岁的苏文坐在自己的军绿包袱上,合上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转手塞进斜挎的帆布包里,又取出军绿水壶,喝了两口。

这里是青藏高原一座异常简陋的汽车站,其实更像一座稍大的砖房。数以百计的知青坐在车站前的广场上,他们目光炯炯,时而望着天空变幻的浮云,时而望着缓缓驶入车站的客车,甚至有人领头唱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歌声刚刚落下,车站喇叭里喊了起来:毛主席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做为的……嘶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请以下青年到一号客车前集合:陈建国,李海军,赵小花,邹四化,苏文,陈梦琪,蒋泽洋……

半天后,柏油马路消失不见,汽车行驶在悬崖峭壁之间,路面颠簸到难以想象,陈建国吐得死去活来,连胃液都吐个干净,即便吃了好几顿高原药也无济于事。颠簸最狠的地方,陈建国脑袋好几次撞到客车顶棚上,眼冒金星,一副快死的样子。苏文抽出自己裤腰带,把陈建国紧紧捆在座位上,他那颗赤诚之心才不至于被颠出窗外。

黄昏,汽车驶进一处村落,这里群山环抱,雪峰缥缈,山腰叠青泻翠,低处芳草萋萋,俨然世外桃源。苏文搀扶陈建国下车,站在田野间,头顶长空万里,雪顶天幕深蓝,深深吸几口微凉的秋风,屁股上的刺痛火辣才褪去几分。

这里的村民大多是藏族,他们住着石头堆砌的房子,室内简陋,烟味刺鼻,土炕上码着臭被子,油枕头,二十来个知青被分在各处,好坏能休息一夜。

当天夜里,知青们受到热情款待,苏文吃多了风干牛肉,胃酸至极,便来到村口散步消食。正是残月斜挂,星光浩瀚,雪山盈盈参天,冷面妖艳。苏文徘徊间看到一人坐在幽光里,微微晃动,不知所以。

再细看,这人扎着双辫,白色碎花小袄,相当眼熟,应该是车上的知青。

二十来人前后走出广场,来到贴着1字的大客车前,浑身黝黑的司机从车上跑下来,嘴里磕着瓜子喊道:“车后边有梯子,你们组织几个人把大家的行李都放在车顶上,用绳子扎牢,再盖上塑料布,一个小时后出发!”

三天前,苏文乘着西去的火车离开了家,火车汽车中转三次来到这里,现在,他要坐着这辆破旧的大客车一路抵达布达拉宫,去自己插队的地方。

“插队你听过么?”苏文身子向前一倾,李默放下手中的茶壶连连点头。

“当然听过,那场运动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是啊!”老者轻咦,“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