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彼岸变天 > 第一百二十三章 高炉建成

第一百二十三章 高炉建成(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明代嘉靖年间,大明全国的生铁年产量曾达到二十万吨!

高炉的建造并不复杂,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君不见后世五十年代末的“超英赶美”风潮中,号召全国人民炼钢铁,甚至有的小学学生、生产队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货员都组成立了一个个炼铁小组,建造高炉来炼钢炼铁。那些高炉的技术水平大约也就和这个时代差不多吧,理论上是能够炼铁的,但是技术掌握不过关,所以大多不了了之。

杨家铁厂的第一座新高炉,高三丈五尺,高炉容积约四十五立方米——比这个时代任何一座高炉都大,但要是在后世的二十一世纪,这却不算什么了——当时国内两百立方以下的高炉都必须强制关停,倭国甚至已经在使用五千立方米的高炉了。

杨德思主持修建新高炉,并不表示韩夏明这两个月就无所事事。首先他根据王大海之前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杨思辰说的高铝粘土,这玩意氧化铝含量高,研磨后加上石灰石煅烧,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压制成砖,在一千三百度以上的高温下可以烧制成耐火砖。

其实这个时代的高炉,直接使用粘土筑造。或者用青砖砌都没很大问题。关键是杨思辰希望提高它的使用寿命,为将来建造寿命更长、容积更大的高炉积累经验。于是在高炉内衬中,使用了现代炼钢炉才用地高级耐火材料。

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李知府找来了当年的苦主,弄清真相之后便让这些人回去,之后把庄家所有的人统统抓起来,男的判刑,女的卖发。再将庄家的家产一并抄没。

李知府显然很会收买人心,在对庄家下手的同时还让李大公子写了一篇檄文,大肆宣扬庄家这些年所犯下的罪过,引得松江士林一片讨伐,一时间庄家所有的产业都受到了挤兑,事后从庄家的粮仓里拿出了一万斤粮食分给了贫民。轰轰烈烈地折腾了一个半个月,最后将庄家的弟兄俩均判了个斩监侯方才结束。葛状师则由于检举庄家有功,功过相抵,仅仅判了个流放三千里以外的贵州。赖家的赵氏尽管事前不知情,但仍然以谋害亲夫的罪名被判处绞刑,对此赖家人也说不出什么,毕竟按照刑律无论通奸还是谋害亲夫都是要被判骑木驴的,判处绞刑已经是不错的了——至少保住了赖家的部分脸面。

经此之后,李知府在松江府的政绩算是圆满了。

…………

对于这些事,杨思辰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在杨德思主持下,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施工,杨家铁厂的高炉终于建好了,虽然比预期的工期晚了十几天,但是杨思辰还是很满意,毕竟这么大的建筑杨家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鼓风机也是个大问题。现代高炉都是专用地风机,马力非常强大,但在这个时代,还是使用地风箱。风箱有两种类型:一种像手风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围着折叠地皮革,用地时候一下一下地踩踏鼓风;另一种是个大木箱子,有活门,推拉鼓风。

第一种风箱使用久了皮革会老化,杨思辰害怕到时候换都来不及,送风不足导致高炉炸炉,滚热地铁水流出来附近地工人全得成焦炭。还是活门推拉地保险,用卧式水车提供动力,利用偏心轮把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整个高炉布置了四台风箱、四个风道。另外做了两台备用地风箱。以防意外。

进气道最后入炉前地一段并在一起,下方设有和进气道隔离地火池,内盛煤炭进行加热,空气在进炉前,就被加热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气预热,这是现代钢铁生产中提高炼铁效率的最最关键一步。杨思辰印象中,至少在十八世纪以前无论华夏还是西方都没掌握这个技术。

庞大地炉身外,还用扎实地木头搭建了支撑点落在地面地独立式检修塔。另外还用滑槽、滑车和滑轮组组成了炉顶上料系统,一次可以将上四斤物料送入炉中。

杨思辰听到这个消息立马赶到杨家铁厂去了。虽然这座高炉是杨思辰自己绘的图,但是当杨思辰真正见到实物时还是小小地震撼了一下——这是一座肚皮宽大,颈部逐渐收窄,外观有点类似景德镇花瓶的高炉,在这片离河岸不远的位置,树立在了沉积岩台地的地基上。

没错,确实是杨德思主持修建的,杨思辰只是按照现代冶铁工艺,提了一些修改方案,将这些绘成图纸罢了。哪个穿越者回到大明,想通过“发明”高炉炼铁来捞第一桶金,他一定会活活气死的,因为高炉早在北宋时就在华夏普及了。

早在北宋元丰年间,中央朝廷的军器监在汴河两岸架设高炉,炼铁的红光映日,昼夜不息。生产的高峰期,仅华北地区的钢铁年产量就达到了十万吨;要知道,大英帝国在整整七百二十年后才达到近九万吨的钢铁年产量,那时候大英帝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了呢!

整个宋朝期间,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时期因国土面积狭小,包括了战乱时期生产遭到破坏等不利因素,居然能达到三到七万吨平均钢铁年产量!

到了明朝中叶松江和华北地区钢铁产业发达,有的大型高炉,一次就可以冶炼上万斤生铁;杨德思以前作为船场的铁匠把头,也曾主持一次性浇铸千斤大铁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