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明贼 > 第二百八十章 玉麦商机

第二百八十章 玉麦商机(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只要引进一批种子,交给有经验的农民悉心栽培几年之内,不愁规模不大。大规模种植之后,以其高产的特性既可以满足本地的粮食需求,又可以利用古代地域的滞后性,将这种食物以百倍千倍的利润销往江南,一个来回就将财源滚滚。李信将前景描述的天花乱坠,田复珍直觉如堕梦幻中,是不是有点太过儿戏了。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太原府手里是没有一文钱。可李信手里有钱,就在昨天,第一批建奴大借款的银子被晋商运到了太原,两家商社共计出银六十万两入股,想再多出一文总兵府亦是不收。按照此前商议好的办法,总兵府占全部股份的五成一,十八家商户则占到四成九,其中最大的一家可独占二成,最小的则只有几分。比例自然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各家实力所划分,只有黄家占了李信的光而独得一成,成为商户中占股第二大的股东。

银子入账以后,商户的应得股份才算生效,才能享受由总兵府出具的各种免税证明,也就是说山西省内直到边墙之外,再不用再缴纳一分过路税。而入股的钱,一部分投入到了场矿的建设当中,还有一大部分,就连田复珍都眼馋不已。

“现在已经是四月底,事不宜迟,须得马上采购玉麦种子,晚了,今年的耕种期就过了。”

李信说的不假,,耕种期说过就过去,田复珍也着急了,“难道需要田某出具官府公文征收不成?只要力所能及,无不应允。”

“山西地少山多,粮食产量又低,若是遇到灾年,出现饥荒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田复珍点头,山地产粮少自然不用李信来说,历年都是如此,他想知道的是所谓两个养该如何解释,只听李信又道:“所以,我决定引进一种新型的高产作物?”

此话一出口,田复珍差点没笑出来,李信对农事一窍不通,他在回来路上与之深谈便已经得出这个结论,如何几日功夫竟然弄的跟有多年经验的老行家一般。但见他说的极是认真,便也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

“李信曾闻山东河南一带多种玉麦,这种作物不但高产,而且适应力极强,尤其是山地种植此物再合适不过,所以我准备引进一批过来,普遍推广!”

“甚?玉麦?”

谁道李信却说出了他的最终目的,这让田复珍大感为难。

“府尊只须以太原知府衙门的名义入股商社便可!总兵府五成一的股份可以卖给知府衙门二成”

闹了半天,李信打的竟是此等主意,在明朝正统的主流意识里,经商是与民争利,朝廷不能做,官府也能做。而李信邀他入股,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么?虽然他不在乎什么官声,但此等与民争利之事,还是有所顾忌的。

田复珍正端着茶碗润喉,听到李信说要引进玉麦大举推广种植,再没忍住,一口水全部喷了出来。

玉麦不是普通食物,此物出于西番,乃进贡之物,故称其为御麦,近几年才叫成了玉麦。而且这东西虽然算不上珍馐佳肴,却也绝对不是寻常百姓随便就能吃到的,他在南京任官之时,好歹也是正四品的官员,吃玉麦的次数一手之数也数得过来。如何?李信竟要引进如此奢侈的食物作为主粮不成?

几经确认,田复珍才确信,李信不是在说胡话,也不是在开玩笑。可这和以商养农又有甚关系?

李信几日来也没闲着,私下里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请教了不少当地的农民与外省逃难来的难民,竟然发现在崇祯年间中国就已经有了一定产量规模的玉米在种植。只不过让他大跌眼睛的是,这种在后世的粗粮,于明朝末年竟然只有富户大族的餐桌上才能吃得到,是地地道道的奢侈品。

他忽然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商机与利润。众所周知,玉米的适应生存能力极强,山西这种多山地的地方,种植此物再合适不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