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赵云 > 第一百零六章 以佛教对道教?

第一百零六章 以佛教对道教?(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安世高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

当轮到他即位的时候,他却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去了。

此人精研阿毗昙,兼习禅定,游化西域各地,闻名一方。

东汉末大约七十年间,各译师翻译的经典涉及大小乘,包括止观、阿毗昙、佛传、般若几方面。

在初期的佛典翻译当中,一般常用“文”、“质”两个字作译文的评语。

他们摘录几十段佛语,辑于一册,即是《四十二章经》。

另外,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一开始就被皇家供养在庭院中,所以佛陀规定的僧团必须托钵乞食,住在阿兰若处等极重要的规矩,就没能在中国实行。

又因为当时同时心随两位法师出家的人太多,一时间没有那么多染衣,于是从一开始汉传佛教的僧众就没能统一着染衣。

以至展一段时间后,就都穿了长袍。

所以,我们汉传佛教最初的缘起就有其先天性不足:因皇家求世间福报而进入,最能表法的托钵、披衣制一开始就没确立。经典极少,翻译亦存在缺陷。

“文”是指翻译时以文辞优美、适合本土习惯为主,“质”是指以传达原意精准为主。安世高、支谶等译师,大多采用质朴的直译,文采比后代优秀论师差些。

教自传入中国,王公贵人中,楚王刘英为历史记载中最先祀佛的人,他曾为佛斋戒祭祀,并曾奉缣帛替人赎罪。

但他对佛之认识仍十分粗浅,既信佛,却又诵黄老之微言,且曾把佛与孔子、老子一齐祭祀,他又与方士交往。

可见此时汉人之对佛,是把佛教视为一祭祀方术,以为其学说只是鬼神报应之说。

从明帝起直至汉末,佛教基本只在上层社会小规模内传播,而且绝大多数人把它当成了求福之法,而未了解到它是能令人了生脱死的实修之宝。

这种情况在外国僧人不断进入,大量佛经被不断翻译出来后,才渐渐有点儿改变。同时,佛教也从皇家上层渐渐渗透至民间,建寺供养者也多起来。

至东汉末桓、灵二帝的时代,西域僧人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国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国来,竺佛朔从天竺国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由此译经事业渐盛,佛教的普及范围也渐广。

东汉末期的佛典翻译事业,主要开始于安世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