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铁血帝国 > 第四部 征途 第二百零三章:钢铁雄心(四)

第四部 征途 第二百零三章:钢铁雄心(四)(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千桦听罢抿嘴一笑,仰头往后一靠:“你怎么知道我就不想一口气征服世界呢?”

方天华颇为自信地微笑道:“任何战争都不可能是完全的总体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是全民皆兵,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服从于战争的需要。所有的战时动员都只能是部分动员,成功发动战争的关键是在军事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平衡。而政治是建立这种平衡的关键。”

“我认为,当前这个还远远称不上稳定的、尚处于复杂转型期的政治体制,以及正处于大一统皇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缓慢过渡期间的社会体制,并不足以在过于持久的战争中建立那种可靠的平衡。面对这个已经被蝴蝶效应全面颠覆的世界,同时碍于自身社会环境的限制,帝国还不具备在一次战争中解决全部问题的能力,甚至不一定能在下次战争中通过常规力量实现目标。帝国征服世界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提前实现核武器的批量生产。”

一听到“核武器”三个字,潘绍安条件反射地开口道:“原子弹?那东西还得等很久……”

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抬头看了一眼千桦。

千桦不置可否地眨眨眼:“继续。”

“我没搞错的话,陛下应该不想打这场仗,文官中的主流派也不想打仗。而占国民总数八成以上的农民阶层,就内阁情报厅的调查来看,多数分到土地的自耕农对这场号称解放他人的战争毫无兴趣,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还完国家的分期地价,在家族长久定居的地方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就算是因为经营不善、或是地少人多,迫不得已生活不下去的,也还有工厂招工的路子,即便是最不堪的包身工——或者叫寄身学徒,两三年后赎了身,也成了熟工,足以养家糊口。”

“工人不想打仗,中下层多数为生活奔忙,无暇关心政治,或是更容易受到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中上层虽然略有闲暇和财力,但更关心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当然,仅仅在心理上倾向于战争政策的应该也不在少数。战前经济危机中产生的大量失业工人也许希望改变命运。不过战争的爆发已经彻底扭转了就业形势,比起上战场,多数人更希望回工厂。”

“中小资本家期望发战争财,但大多又不愿意为战争做出太多牺牲。前两次战争中,官办资本和政商财阀垄断了绝大部分利益,这次夺取南洋后,又是这些大资本垄断一切,广大中小资本家对此早有不满,不过战争的确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收益,既然无力与大资本争夺,也只好满足于眼下的残羹剩饭。”

千桦歪歪头——刻意拉直的及腰长发如瀑布般跳荡晃动,接过杨雨湘递过的新酒杯,任由她斟上红酒。

“哦?聊了我什么?说来听听?”

武海松清了清嗓子,含笑道:“是关于上次那个‘最终秩序’会议的,臣等都在为皇上的英明睿智赞叹不已……”

“武海松认为皇上是在玩弄手腕从军头手里夺权,杨雨湘则怀疑皇上提出战后集团退出一线是别有用心。”方天华双手交叉在胸前,淡淡插话道。

被打了脸的武海松夫妇不约而同地狠瞪了方天华两眼,回过头又笑嘻嘻地企图解释,没等两人开口,轻晃着高脚杯的千桦已经接过了话头。

“推动和支持战争的主要力量。自然是军部,以及被军部影响或挟持的官僚阶层与政商财阀阶层,以及深受军国主义宣传影响的部分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就不用说了,军部当然有军部的说法,什么通过获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利润改善国民生活啦,什么通过大规模移民加快农业资本化啦;官僚和政商财阀也有他们的算盘,什么赖掉国际债务啊,扩展海外垄断市场啦。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穿越过来的军部大佬们,等不及要在自己死之前,亲手实现征服世界的梦想什么的。”

“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啊……”

杨雨湘不以为然地插话道,似乎她还在为刚才被打脸的事情耿耿于怀。

千桦斜瞥了她一眼,又朝方天华微微一点头,鼓励道:“然后呢?”

方天华胸有成竹道:“可是现在形势不一样了,经过八二政变,陛下基本驯服了军部,而通过最终秩序会议,陛下又确保了所有集团成员极其可观的基本利益和选择权,算是和平收买了掌握官办资本的官僚集团。没有军部和官僚的支持,政商财阀独木难支。至于那帮狂热的小资产阶级,只要军部和官僚齐心支持皇上,不难将他们的狂热转到其他方面。中小资本家就更容易打发了,把原来对他们关闭的市场放一放,信贷方面的限制也松松绑,感恩戴德还来不及,不会有多少障碍。广大工农本不愿去送死,结束战争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上的恩典,虽然他们大多还没有政治权力,但却实实在在是皇室与帝国的基石,要想把这个体制正常化,最后还得靠他们。”

“有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今天没打招呼就突然袭击,也不是来耍皇上威风的,有些事情,不到合适的时机,就算是你们,也不能讲得太透,可以理解吗?”

众人面面相觑,忽而又鸡啄米般地纷纷点头。

“上次开会,我们的军需大臣阁下发了不少牢骚,你们怎么想?”

千桦冷不防发问道,饱含诚意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

沉寂了数秒,还是方天华缓缓开口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先进理念,不在与之相适应的土壤上栽培种植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改良田地里的土壤,用不了几年时间,而改良四五亿人的社会土壤,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即便耗费几代人的功夫。也未必能够达到当初理想中的境界,而之间的曲折反复,既不是电脑可以模拟的,也不是凭借后世那些所谓先进的理论可以准确预见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