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583章 甲弹对抗!

第583章 甲弹对抗!(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但这个界定标准的前提,是这一圈的军事水平一直超乎时代,所以能直接忽略基础条件。但在其他地方,就不见得了。像当年汉军远征西域的战斗里,就多次有“射败之”之类的记录,原因就是中亚势力兵弱不堪战,连第一轮的远程对射都过不去,就溃败了。说难听点,这种军队,就没有进入格斗环节的资格……

不过,正如已经提到的,欧洲和地中海世界,远程武器的强度,还没有中亚高呢。而且,这种差别,也是没法弥补的。

郭康对此很能肯定,这个时代的人显然做不到——他自己也做不到。因为这都不是短期内,甚至一两个朝代的差别,而是属于自古以来的差距。难道要让人家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补课么……

未来,也看不到地中海这一圈敌人,增强箭矢的可能性,倒是火枪估计会大规模普及。真正应该注意的,已经不是甲箭对抗,而是甲弹对抗了。

不过,火枪子弹的侵彻方式,和箭矢有不少区别。铅弹本身比较软,主要靠强大的动能制造杀伤,所以铠甲表层不用那么硬也可以。相反,韧性更好,结构更优秀的铠甲,才是优点最突出的。

到了青铜时代,中原地区也出现过大块青铜板做成的护甲,风格和希腊人都差不多。但这种铠甲基本没怎么流行过,原因也是一样——青铜太软了,防护效果并不理想,反而还很重,副作用已经超过了正面效果。哪怕不缺铜的场合,也很难让人满意。

而之后,弓箭的发展也一直比护甲还快。到春秋后期,《左传》记录说,潘党和养由基比射箭,把札甲堆叠起来射,结果都能射穿七层甲。楚庄王的时候,大贵族若敖氏发动叛乱,首领斗越椒亲自放箭射楚庄王,第一箭击穿了的车辕和战鼓的底座,插在了指挥用的铜钲上;第二箭又穿过了车辕,贯穿了车盖的铜柄。

虽然这些都是个别优秀弓箭手的例子,但此时的护具显然已经不太够用了。一些战车上开始出现附加的青铜板,但说实话,就算加上这些东西,也挡不住那帮能穿战车的狠人。

再往后,弩也开始出现,而护甲依然还是靠皮甲。等到战国后期,已经出现了很怪的情况:两个大国的主力决战,越来越倾向于对峙。战争里充满了围绕堡垒的攻防,乃至双方静坐吃粮的比拼。秦赵、秦楚的战争,都有类似的案例。

等到之后,铁甲普及,情况才有所改变。这里的原因,可能也是攻防的极度失衡。由于远程武器杀伤效率太高,盲目进行大规模冲锋已经不太合适了,将领们开始寻求其他手段,比如工事营寨一类,来减少损失。可见,技术水平和武器性能,本身就会影响战争的形态了。

这个时代的冶金技术也更加先进,所以更大的甲片,乃至在甲片外覆盖棉层的做法,也流行了起来。整块铁板做成的一体式的铁甲,在地中海世界,也就是个很合适的选择了。

所以,铠甲的款式,也不用拘泥于很久以前的经验。甲弹对抗,是个两边都在不断发展升级的过程,不同地区的技术有所差别,需要面对的情况也不太一样,最优选择也未必相同。从这个角度说,盔甲和子弹,也都只有“最合适的”,很难说哪个就是“最好的”。能够满足作战需求,实际表现符合对它的预期,就算是成功了。

而铁甲出现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硬质甲片韧性就会不太好,没法做的太大,否则就会变得过脆,影响正常使用;而要做大,硬度就不得不降低。两个特性,只能选一个。

这个时候,为了对抗威力过火的箭矢,甲片必须足够坚硬,否则就和之前的护甲材料一样,会被弓箭乱穿。所以,为了实战,中原的使用者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小块硬甲的思路。由于弓箭也在发展,铠甲不跟上也不行。从汉朝到唐宋,大家都在不断研究,把表面渗碳、热锻、冷锻等各种工艺,用在这一个个小小的甲片上。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甲和箭的对抗几乎贯穿了整个文明史,是无法回避的。

中原势力互相交战,乃至和草原敌人打仗,一般都会先射箭,再格斗。这其中,格斗能力的门槛更高,一些军队腐化的表现,也是过于依赖远程武器,格斗能力下降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