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八十七章 最后的反制

第八十七章 最后的反制(第5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当然,在舰炮的射程范围内,找到第51舰队就是攻击第51舰队的开始。

因为“侦察炮弹”是由巡洋舰与驱逐舰发射的,飞行速度稍微慢一点,在到达弹道顶点的时候还得使用火箭助推发动机加速,以延长在外层空间的飞行距离,达到增加射程的目的。重要的是,在没有能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情况下,这些“侦察炮弹”最终都得沿着抛物线弹道回到大气层内。受此种种因素影响,“侦察炮弹”的飞行速度要比其他没有采用增程技术的炮弹慢一点,因此飞行时间更长。

只不过,对于平均飞行速度在20马赫的炮弹来说,飞行1200千米只需要200秒,也就是3分钟多一点点。

也就是说,美军指挥官做出转向决定的时候,“侦察炮弹”已经到达第51舰队上空。

受电离层影响,第51舰队的被动探测系统没有发现飞行高度在60千米以上的“侦察炮弹”,直到这些炮弹进入俯冲弹道,即到达电离层下方,并且将拍摄下来的图像以高压缩数字信号的方式发射回去的时候,美军战舰上的被动探测系统才接收到了电磁信号源,而且是繁星般的、出现在夜空中的、成百上千的电磁信号源。同时处理这么多电磁信号,肯定是件麻烦的事情,即便是超级计算机也需要花上一点时间。事实上,在计算机得出分析结论之前,有经验的舰队指挥官就应该知道,出现在舰队上方的电磁信号源就是“侦察炮弹”,而且是敌舰队投射的侦察炮弹。

可以说,这就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因为无法确定第一主力舰队是否准确掌握了第51舰队的行踪,也就是无法得知那艘发出电报的潜艇有没有搜集到第51舰队的航行数据,所以只能考虑最坏的情况,即对方已经掌握了第51舰队的所有情况。

说得准确一点,美军指挥官绝对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至少应该停止向西航行。

等到美军指挥官想通这层道理的时候,已经是1点30分左右了。

因为第51舰队在此之前仍然在向西北方向航行,而第一主力舰队则在大约20分钟前将航向转到了130度,即以70节的速度朝着关岛前进,所以在美军指挥官下达转向命令的时候,双方的距离不是1300千米,而是大约1200千米。

当然,美军也不是完全被动。

得益于全球数一数二的计算机技术,美军战舰上的超级计算机绝对不会比共和国战舰上的差,在判断出危险之后,美军战舰的超级计算机立即启动了应急防御作战机制。因为那些“侦察炮弹”对战舰没有构成直接威胁,所以美军战舰没有启动防空系统与拦截系统。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完所有电磁信号源、及其运动轨迹之后,第51舰队旗舰上的超级火控计算机能够结合已经掌握的情报,比如第一主力舰队的航迹、其主炮的最大射程等等,大致分析出第一主力舰队此时做在的方位。虽然这种粗略分析不可能作为攻击数据,但是能够成为用“侦察炮弹”进行搜索的参考数据,从而降低“侦察炮弹”的使用量,确保在用掉最后一枚“侦察炮弹”之前找到第一主力舰队。

整个分析过程只持续了1分钟,第51舰队旗舰的火控计算机就给出了“反制”的参考决策,即用“侦察炮弹”搜索第一主力舰队最有可能出现的海域。

美军指挥官没有决绝这个提议,而是让计算机以最佳方式进行“反制”。

以当时的情况,不管美军指挥官有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都应该知道,留给第51舰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抓紧!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大约5分钟,张雪峰正式向全舰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根据第一主力舰队的作战记录,1点27分,舰队里的8艘巡洋舰与8艘多用途驱逐舰就按照作战预案,向潜艇报告的可疑舰队可能到达的海域发射了上千枚“侦察炮弹”。按照每枚“侦察炮弹”精确探测与搜索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计算(炮弹在距离海面50千米处转入滑翔飞行阶段,并且启动传感器,沿着弹道方向对一片长方形区域进行搜索,并且在飞行高度降低到30千米的时候结束搜索,只需要让传感器的视场宽度保持在5度左右,就能搜索大约1200平方千米的海域,除掉重复搜索区域,平均每枚炮弹搜索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并不是什么难事),1000余枚“侦察炮弹”能够搜索1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相当于以关岛为核心,半径600千米的整片海域。当然,实际作战的时候不可能以这种平均的方式分布搜索力量,而是应该按照敌舰队出现的概率分配侦察力量,即对敌舰队最有可能出现的海域进行重复搜索,而对不大可能出现的海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派侦察力量。即便如此,上千枚“侦察炮弹”也能搜索5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

如果不是潜艇的报告不明不详,第一主力舰队也不会动用如此多的“侦察炮弹”。

要知道,如果按照价值计算的话,1000多枚“侦察炮弹”相当于同等数量的重型反舰导弹。

这还是为了找到第51舰队,而不是攻击第51舰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