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四百六十九章 均贫富(下)

第四百六十九章 均贫富(下)(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便给了王小波起义的基础。

故事开始。

朝廷于巴蜀榷茶,然后又设博买务,何谓博买务,就是垄断布帛贸易。为什么要这么做,巴蜀离京城远。粮食无法用来纳税,于是让百姓用布帛来到纳税,节约运输成本。这导致布帛价格高昂,甚至出现荆湖布帛倒流的现象。于是朝廷设博买务用来调节,主要还是为了便民的。

但四川……那是一个黑暗的地方,一个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宋朝其他地区在实施齐人,不管真假,在断案时赵匡义主动偏向弱势群体,科举渐渐也偏向寒门子弟,时常宽免贫困百姓税务,佃农不交纳赋税,不管能不能落实,但确实做了,可四川,却得不到这些政策的优惠。

那要从唐朝的部曲制度说起。

不能将部曲制同奴隶制相提并论,它比奴隶制度要宽松一点,但肯定比宋朝发起的主佃制又要苛刻一些。不过它十分模糊,东家好一点,甚至待部曲比主户待佃户更好,如同家丁家将,如果紧一点,那比奴隶制更森严。

当然,佃农制也不那么完美,不过宋朝给佃农流动的权利,只要耕地不那么紧张,兼并不那么严重,佃农肯定比部曲又多了一份生机。

两者都是扯蛋的理由。

造反有理,包括王小波自己都没有造反的理!

不过这次造反有理,有理不是王小波本人,而是巴蜀百姓。

第一个就是对宋朝的怨气,当年王全斌入蜀干的那些事儿太不地道,至今巴蜀百姓怨怼并没有减弱。

到了秋后算账的时间。

王全斌入川后,四川暴乱,它损害的不仅是宋朝将来到来的统治,损害更多的是各大主户。于是主户配合朝廷镇压兵民起义。最后四川平定,主户作为功臣,朝廷更需要他们来配合治理,难道需要那些暴民来统治这片土地吗?于是四川便做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屹立在西南。

问题便来了,制度是落后的部曲制度,朝廷又给了他们特权,在平定时就开始了严重兼并,残苛地对待平民百姓。宋九回来后反应过这个问题严重性。

赵匡胤有赵匡胤的考虑,最好是清静无为,不想再多事。国家江南,广南与河东还没收回呢。收回后又要与契丹人恶战。因此派了一些良吏下去。调节各个阶层矛盾,但还是牵就这些主户。作为更多的百姓不是呼之佃农。而是呼之旁户。实际这些旁户待遇还不及唐朝的部曲。

赵匡胤考虑到大局,然而隐患留了下来,越来越严重。

宋九对赵承宗说,想要便宜的劳力,去请旁户来吧。

第二个便是这个齐人。

不要说宋朝做得不好,即便宋徽宗宋高宗那样的人主,对内治也没有真正忽视过。

更不要说赵匡义。

祖宗家法,宗最少占据六成以上,而祖只有四成。

虽然因为心虚,赵匡义修了许多寺观庙塔,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赵匡义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做好,虽然他不懂军事,却草率地两次北伐失利,虽然他无耻地登上帝位,不过论内治,即便宋九也不能挑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