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楚臣 > 第五百七十四章 错估

第五百七十四章 错估(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韩谦同时将三千州兵,以哨队为规模,轮流拆散到诸乡参与驻防、工造、屯垦、开垦河渠、缉盗捕寇等事,除了更充分利用三千州兵的人力外,也使得队率一级的基层武官得到充分的实践培养——队率一级的武官与乡巡检使及乡佐吏之间的调动也是频频发生。

韩谦胁裹左司斥候、子弟、工师进入叙州时,就已经着手利用有限的资源,成体系的培养各类人才。

韩谦如此安排,一是如此残酷的消耗战中,他只能狠下心,更多

的拿新卒当消耗品,一是要麻痹徐明珍、温博等人的判断。

实际上浦阳、亭山两仗逾四千人的伤亡,对棠邑兵的战斗力影响,相当有限。

还有一点是徐明珍、温博等寿州将吏所忽视的,那就是叙州的武官培养体系。

他们以为寿州三千常备兵力,基层武官数量顶多保持在三到五百人的样子。

除了两千精锐会众外,赤山会还提供两千多船工、水手编入叙州水营,确保韩谦从叙州调来的两千精锐里,能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数,都作为骨干编入能登陆作战的战卒。

韩谦能用的精锐老卒,仅这两点,徐明珍、温博等寿州将吏就少估算近三千人。

棠邑兵短时间内急剧扩大到两万四五千兵马,以前者计算,精锐老卒比例仅两成稍多一些。

再加上徐明珍、温博等人误以为浦阳、亭子山两仗,棠邑兵老卒伤亡极大,会令棠邑兵的老卒占比,更大幅度的下降锐减。

而以后者计算,棠邑兵精锐老卒比例将近四成。

即便扩编时,大批老卒能提拔上来,但这些老卒要适应指挥十数人规模的小队进行作战,还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学习、适应过程。

即便金鼓战旗等作战讯号的学习,对不识几个字的大老粗们而言,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痛苦的事。

事实上,叙州除了七县五十余乡形成以左司子弟为基础的胥吏团体外,三千常备将卒接受过一年期以上的识字及基础作战指挥培养的,便超过一半。

金陵事变后,林海峥、赵无忌、周处、冯宣等人一度离开叙州兵指挥体系,到各县执掌县政。

韩谦如此安排,除了是方便腾出位置,使赵启、何柳锋、肖大虎、窦荣、魏常、郭却、奚发儿、林宗靖等人担任营指挥一级的将职,同时也是方便林海峥、冯宣、赵无忌等人在统兵作战之外,去适应处置更复杂的军政事务。

倘若将由左广德军旧部为主的广德府民勇计算在内,棠邑兵精锐老卒占比则超过五成。

浦阳、亭子山两仗,棠邑兵看似伤亡惨重,但实际并非如此。

韩谦在棠邑编兵为伍,新老卒并非平均分配,而是甲类营、乙类营进行区别。

甲类营的精锐老卒占比,要比乙类营高得多,一个差不多占到七成,一个则仅有两成。

浦阳、亭山两仗,主要是以乙类营充当主力,更精锐的甲类营则部署在侧翼,主要通过前插打反击等方式,稳固局面,分担乙类战营的的压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