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抗战之血色战旗 > 第六百九十章 秘密访美

第六百九十章 秘密访美(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艘,是日,〖中〗国接舰军官在美国迈阿密正式接收赠舰8艘,计有护航驱逐视2艘、驱潜舰2艘、布雷扫雷舰4艘,分别命名为:“太康,小

,“太平”、,“永兴”、“永泰”、,“永胜”、“永顺”、,“永定,小

,“永宁”。

9月5日杜鲁门根据美国军方的建议”批准继续向国民政府提供6个月的租借物资。其中包括:利用美海空军为国民党政府运兵、继续运送已经伫存在印度和缅甸的准备供应〖中〗国的物资,以及将〖中〗国西部伫存的美军物资转交国民党政府。

可惜的是,赫尔利在执行罗斯福的调整后的对华政策时,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忠实于罗斯福,他过多地偏向了蒋介石,赫氏一到〖中〗国的第二天,就对蒋介石表示,总统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民政府的巩固和拥护您做〖中〗国的领袖”。随后,一方面推动国共接触,企图找到一个,“以中共交出军队”为条件”给其。“合法”地位的途径。另一方面,则坚决反对向国民党以外的军事集团提供美援,赫尔利的赴华,使美国在华的主要工作目标,变得遥遥无期了。

赫尔利在1944年12月24日致美国国务卿的电报中明确提到自己来华的目的是:(一)防止国民政府崩溃:(二)支持蒋介石任共和国总统和军队统帅:(三)协调委员长与美军指挥官的关系:(四)

促进〖中〗国战争物资的生产和防止经济崩溃:(五)为打败〖日〗本统一牟有〖中〗国军队。

赫尔利的赴华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的重点已放在支持蒋介石来统一〖中〗国的军事力量上了。此种人事更迭,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由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积极加强〖中〗国抗战力量而转变为扶蒋反共政策,或者用一些美国人自己的话说扶蒋抑共政莱。

赫尔利于1945年4月2日还发表声明明确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随着〖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美国所持的这一对华政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加剧。

在〖中〗国这块最关键而又最敏感的土地上,内战正迫在眉睫。复杂的是,经过二次大战,〖中〗国国内的〖民〗主力量增长,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壮大和发展,〖中〗国内战的结局不仅有一个政治领导权转移的问题,而且有一个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交替的问题,因而也是这一地区今后国际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美国而言是关系到其战后在亚洲确立霸主地位的大问题,杜鲁门当然不会掉以轻心。然而,如果由美国明目张胆地卷入〖中〗国内战,帮助蒋介石消灭共产党、消灭毛泽东,这是冒天下之大不违的事。同时二战刚结束,立即武力干涉别国,也与美国的国际形象所不合。因此,如果直接出兵〖中〗国”美国会在国内外遇到太多的麻烦,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眼睁睁看着这位昔日的盟友由于专制而被共产党和人民一步步推倒垮台,那也是杜鲁门所不愿看到的。此时的杜鲁门一直在搜索枯肠,思考着如何在〖中〗国实现一个,“伟大的美国梦想。

杜鲁门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其历史知识并不缺乏。他记住了先贤们的“〖中〗国梦”。自美西战争开始,美国十字军就扛着代表了,“最广泛的〖自〗由、最纯洁的基督教和最先进的文明”的星条旗,踏上了向西扩张的征途:正当美国兴冲冲地准备跳上〖中〗国大陆大干一场时,却迎头碰上了列强在〖中〗国掀起的割地狂潮。在这场弱肉强食的混战中,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以便在无力参与瓜分的条件下,从列强向〖中〗国的勒索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自日俄战争结束后,美国被沙俄和〖日〗本携手排挤出〖中〗国东北大门之外。到了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更是把美国苦心经营的华盛顿体系搅得七零八落。此后,美国的绥靖幻想,又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形成不死不活的局面达10年之久。

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庄严地对这个弹丸小国宣战了,并大幅度地调整了远东政策,决心最终打败〖日〗本,取得对远东的支配权,以保证美国在这里的繁荣发展的前景。

杜鲁门一直牢记着他的前任罗斯福的对华策略。罗斯福在致力于粉碎〖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同时,一方面时刻警惕苏联势力在战后,“从亚洲东北部向外扩张”另一方面”又对犹如蓄势欲发的火山一样的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忧心忡忡。

这是当时美国处理亚州事务中的两大难题。

〖日〗本的如此迅速投降,美国人也根本没有料及。面对突如其来的战后〖中〗国局势”对杜鲁门是一个措手不及。而赫尔利则采取“授蒋内战”的政策,认为大力加强国民党,支持蒋介石,才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避免内战。中共会因为蒋介石力量的增强而避免与国民党打仗。显然,赫尔利的举动与美国对华的主要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

1945年10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宣称: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合作解决其种种问题,鼓励并协助其发展为统一、强大、合作与〖民〗主之国家。

11月19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题为《〖中〗国:什么是和平的代价?》,内称:,“美国应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协助〖中〗国完成统一独立”第二天,美国纽约《太阳报》刊载了赫尔利对《生活》杂志社论的评论文章,在这一评论中赫尔利再次重市了全力支持国民政府的立场。

在对蒋介石政权援助方面”美国政府并没有因为抗日战争的结束而停滞。翻开美国援助蒋介石的日程表,对于美国援蒋反共的既定政策就一目了然了。

在军援方面:8月28日美国政府送给国民党政府租借舰艇8

1943年罗斯福把先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发展为,“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的新对华政策,以便使〖中〗国成为支撑美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的台柱子,成为抵消苏联力量的有用的平衡力量。这一决策既然定下来了,罗斯福便不遗余力地在国际上把〖中〗国塑造成美国想象中的形象。1942年1月,在莫斯科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不断向苏联外长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承认美国赐给蒋介石的头衔,使〖中〗国政府得以在四国宣言中签名。11月下旬,罗斯福、邱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召开三国首脑会议。罗斯福又接待了,“四强”大厦的第四块,“基石”。自然,美国与蒋介石政府确定了双方在远东的战略关系。

问题在于”当罗斯福头脑形成,“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幻想时,美国正面对着蒋介石统治中的〖中〗国既不统一”也不〖民〗主,更谈不上强大的问题。就在罗斯福拼命树立蒋介石国际地位时,〖中〗国的国冉国共两大党的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然而,由于美蒋战略关系的确立,使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关系逐渐失去了可供选择的余地。罗斯福认为:蒋介石虽然有缺点,但却不能取代他:而中共方面则控制着许多地区并集合着一批愿意抗日的爱国者。

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应是维持蒋介石的领导地位,通过〖民〗主的方式推动国共联合,在〖中〗国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

自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召回了对蒋介石政府失去信心,同时又对中共延安政权寄予较大希望的美国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印缅美国空军总司令、中印空运补给司令史迪威上将,而改派美国前陆军部部长赫尔利少将赴华后,情况又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那就是在对待〖中〗国共产党问题上。在罗斯福眼中,赫尔利是忠实于他的好老头。1944年9月,罗任命赫为总统私人代表赴华,不久又任命他为驻华大使,全权代表总统推动上述对华政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