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少姝的山水 > 第三章 精美诚意之作

第三章 精美诚意之作(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妈妈讲了半日话,有些气促声哑,少姝看出她已然累着了,便劝道:“话说多了也耗气伤神,妈妈先回卧房歇歇,这里我收拾,呆会儿熬好了药给你端去。”

又拿起茶包,深深一嗅,神情带了几分迷醉:“再喝点柏叶香茶,兴许能觉着好些!”

(难兄难弟: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陈太丘发出的感叹“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后来被浓缩成“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原文之意是指兄弟的关系非常好,二人非常优秀,实力相当,后演变讽刺的含义,指代兄弟二人都非常坏,如今也指彼此共同经历过患难的人,或有相同处境或遭遇的人。)

“父亲去世,陈元方非常哀恸,形销骨立。他母亲看见了很心疼,就趁他不注意的时候给他盖了一床被子。”

“这也是出于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无可厚非。”

“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给他盖上色彩、图案都很鲜艳的锦缎被子。碰巧有道先生前来吊孝,看见了这个跟丧礼很不协调的情景很生气,就对陈元方说,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少姝懂了:“先生意思是诘问陈元方,你乃海内俊才,天下士人之榜样,为何在父亲的丧期身披锦被?没听过孔子说吗:服丧期间穿锦衣、食稻米,你难道能心安吗?这种行为他是不赞同的。”

“老天,”少姝半天合不上小嘴,“说句身为后人而不该说的话,有道先生的眼光,真是要多‘毒’有多‘毒’哇!先生所谓“二子不入道”之语,这‘入道’是否有他特殊的含义呢?”

“按字面意思,无非是指圣贤之道。如若深究,或即儒道共奉的‘内圣外王’,浅显理解,内圣当指明悟彻悟,天人合一,处变不惊;外王即谓外从中正,齐家安人,以行王道。”

(中正:《周易》,《豫》卦六二爻辞本义曰:“中正自守,其介如石。”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为能居中得正。)

少姝点点头,说到底,所谓“内圣外王”,还是要从一个人的修行开始。

(内圣外王:出自于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

“是这样没错,他说完了,奋衣拂袖而去,先生的此篇斥责,竟致陈元方家里‘宾客绝百所日’,一百多天里门前冷落啊。”

(陈纪披锦蒙上:出自《世说新语·规箴》。鲁迅先生所谓“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用在郭林宗品鉴陈元方一事上真是恰如其分,可见他在士林威望之高,甚至达到了一言九鼎的地步。)

少姝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名士获评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加可想而知。在有道先生的眼里,身为是则,更须反躬自查,万不可稍有不慎,带坏了道德风气。”

“诚然,越是身份举足轻重,越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管怎么说,这对后代学子也是一番警示,可谓用心良苦。”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审慎的品格。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哪怕当时名望很高的‘贤士’,经有道先生指摘其过的,便逃不脱声名扫地的后果。”思霓又想到一则,轻咳了数声,好半天止住,缓口气苦笑道,“名士陈寔的儿子陈元芳当是有深切体味的了。”

(陈寔:陈寔,字仲躬,颍川许县,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历史上思想道德之典范。陈寔出身微寒,司空黄琼辟选人才,补闻喜县令,治理闻喜半岁,复除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后受党锢之祸,隐居家乡荆山,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谥号文范先生。)

少姝忙上来,贴心地轻抚着母亲的脊背,一下一下:“妈妈说的可是太丘令陈寔?”

“的确是陈太丘,‘陈寔遗盗’讲的就是他的义行善举,从那之后,‘梁上君子’便成了小偷的雅号。他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足见其言传身教,治家有方,在他诸子之中,尤以‘难兄难弟’的长子陈元方与幼子陈季方最为人津津乐道。”

“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两兄弟确实年少成名,卓有佳声,那么,有道先生因何事要褒贬陈元方?”少姝益发好奇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