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少姝的山水 > 第6章 太原王氏溯源

第6章 太原王氏溯源(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太原王氏,祁县一支就此没落了,另有晋阳一支,王柔、王泽兄弟家族能够崛起,也是依赖有道先生的品评护持。兄弟二人总角之时,有道先生评曰,‘叔优当以仕进显,季道当以经术通,然违方改务,亦不能至也’。后果如所言,王柔为护匈奴中郎将,王泽为代郡太守。”

(王柔、王泽兄弟:《后汉书?郭林宗传》载,王柔字叔优,王泽字季道,郭林宗同郡晋阳县人。其族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郭氏与太原王氏一直到唐末均有世代联姻。)

“这是什么眼光啊,奖拔士人,皆如所鉴,郭氏名望之隆可以想见。”冯粲彻底叹服了。

“文娟夫人之父袭封京陵县侯,正是代郡太守王泽之孙。由此,郭王两家世代联姻,持续到今。”尹横眼角带笑,娓娓道来。

“郡地因人物而称望,人物借地缘而显贵,相互援引,彼此助长,也是情理中事,各得其美嘛。”贾敏求颔首。

“美士曰彦,昔闻有道先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善谈论,美音制,士人倾心,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如今见子猷兄妹们,容止学养出众,才德卓荦不凡,盖有其祖遗风。”贾敏求更不吝赞美。

“且不说郭家子弟们,那子猷的媳妇王氏,年纪虽轻亦是方寸泰然,雅静从容,殊不愧士族风范。大家小户的分别,从待人处事上,一眼可见端倪。”刘氏这话并无夸大之嫌,这许多年来,她也着实见过些名门闺秀了,早已练得心明眼亮。

“论及太原王氏与郭家的渊源,也是始自有道先生的人物品鉴。”贾敏求转向尹横道,“说起这个,尹老比起在坐的都要清楚。”

(太原王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分为太原郡祁县王氏与太原郡晋阳县王氏两支,早期史书并未记载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有血缘关系。)

“是啊,想当年,太原郡内,名士大族、地方大姓,不管是争衡当地还是进取朝官,甚至于筹谋家族前途,多需借有道先生赏鉴之途。”尹老打开了话匣子,“而在他品评的士人中,汉末最为显贵的是祁县王允,实为并州士族的冠冕人物。”

“哎呀,郭门真了不得,门生故吏遍布,已成师道尊严的坚强维护之力。”刘氏看夫君一眼。

“只是,有道先生累征不就,一心隐仕,后人亦清明淡泊,不慕功名,实不利于其族显扬光大。试想,从前的太学领袖,或将子孙无显,也只得付之一叹了。”冯粲从眼前利益考量,分析得头头是道。

“郭宅上下,俱视书馆经营为头等大事,偶得闲暇,赏山水,绕溪涧,闻香推雾,和风应律,不得不说,都是得有道先生远筹啊!”尹横捻须沉吟,话里意蕴丰富。

“人事顺逆难以预料。看远些,当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来日又会是什么光景……怕都不好讲啊。”刘氏沉吟。

“哦,是铲除董卓的王司徒?有道先生如何评价他的?”刘氏身在官宦之家,多少也对前朝往事略知一二。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即今山西祁县,东汉末年大臣。)

“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这是有道先生原评。举孝廉出身,出任过豫州刺史,勤政爱民。大将军何进辟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董卓拥立献帝后,拜太仆、尚书令、司徒,后密谋刺死董卓。初平三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时兵败殉国,观其一生,恰如有道先生所言啊!”尹横感慨道。

“后人王凌继踵于后,风节格尚,然失利灭门,至宗族涂地,呜呼哀哉。”事关朝局,贾敏求点到即止,不再多言。

(王凌:曹魏将领,王允之侄,前文“淮南三叛”之首叛,失利后,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