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下 > 第三百三十一章 初次谈判

第三百三十一章 初次谈判(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双方达成了最后的共识,接下来就是由下面的官员开始草拟具体协议条文,然后由李庆安和约瑟正式签署。

可李庆安真正关心是双方的军事合作,他见爱伦尼有些心不在焉,显然是对贸易不感兴趣,便对她笑道:“公主殿下,明天一早我要去视察军队,我邀请你一同前往,不知你可有兴趣?”

爱伦尼嫣然一笑道:“我很愿意,我会等着你的到来。”

李庆安点点头,又继续道:“贵国的金银比价也是一比十,那我就不懂了,怎么到了贵使团这里,就变成了一比十二,这是何道理?”

约瑟对这个问题也考虑很久,他来安西之前,不知道安西已有银元,他不能接受大唐的铜钱,便准备全部以他们的金币为唯一贸易货币,但安西坚持也同样使用安西银元,他便仔细考虑过了,安西银元含银量足,可以接受,他决定用十比十二的比价,也就是十枚金索里换十二枚安西银元。

“大将军,我们拜占庭的金币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皆是纯金,信誉卓著,而你们的银元是去年才造出,据我所知,还不是唐王朝的钱币,只是你们安西的地方钱币,这里面存在一个信誉差,所以我认为金索里要更值钱一点,这一点我绝不改变,我们只能寻找折中方案,而我不会让步。”

李庆安对约瑟的思想不由点了点头,信誉价值,这个约瑟居然把信誉价值考虑进去了,果然不简单,不过他也同样不能让步。

他便笑了笑道:“约瑟先生是个固执之人,不肯让步,而我也是较真之人,同样不肯让步,约瑟先生看怎么办呢?”

当然,拜占庭也可能去长安谈论合作的可能,但事实上他们没有去长安,只来了安西,这时李庆安已经猜到了几分,尽管他不知道爱伦尼是否肩负双方军事合作的任务,但有一点他能肯定了,爱伦尼公主肯定不是来安西游玩。

想通了这一点,李庆安的注意力便转到了爱伦尼身上,她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逃不到李庆安的观察。

虽然是谈判,但实际上双方已经达成了大部分共识,王昌龄还特地去迎接李庆安,在路上他便向李庆安汇报了与约瑟会谈的情况,双方都同意用怛罗斯城和北面的伊蒂尔城来作为双方的中转贸易站,税率统一采用三十税一的低税率,以成交价纳税,无论是官方贸易还是民间贸易都采用同一税率,双方还约定,各自军队有责任维持各自境内贸易线路的安全等等。

大部分事项都有了共识,但在使用货币上,双方却有了一点分歧,拜占庭的货币是金索里,也有铜币和银币,但现在以金币为主,拜占庭以贸易立国,它的货币极为强势,几个世纪的欧洲都是以它的货币来通行,甚至和大食的贸易也是采用金索里。

而安西的货币自然是铜钱,也通行大食的迪纳尔银币,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安西的银元制造成功,首先便开始在安西通行,安西的银元标准重量为一两,九成银一成铜,做工精美,还能吹得嗡嗡作响,一出来便深受商人们欢迎,拜占庭使团也验证过了这种银元,同意它可以作为交易的货币。

约瑟想了想道:“这样吧!我提一个折中方案,你们安西也铸造一种金币,重量和纯度都我们的金索里一样,我们就以这两种金币来作为贸易货币,比价为一比一。”

其实铸造金币最早也是李庆安和银元同时考虑的一个方案,但最后他放弃了金币而只造银元,一方面他害怕中原有人仿造金币,而损害安西金币的信誉,另一方面安西的黄金也少,铸币没有意义,但他却没想到拜占庭居然让安西也铸金币,他可不愿意,他宁愿使用拜占庭的金币来做交易,拿自己的货物去换取他们的黄金,而安西这边,他只要不准金索里流通,那么商人们就只能在柜坊按一比一兑换成银元,从而将金索里变成他的‘外汇储备’。

金索里不是花花绿绿的钞票,而是黄灿灿的金子,李庆安愿意储存这种货币。

李庆安便摇了摇头道:“铸造钱币必须要中央朝廷批准,我们只能造银元,我不能接受你的折中方案,但我希望安西和贵国能尽早开始进行贸易,我认为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实在谈不妥,那我可以让步,我放弃安西银元,只采用贵国的金索里来作为双方贸易的唯一钱币,”

现在还是一千三百年前,物资偏少,约瑟还不懂贸易入超带来的硬通货币流失问题,他见李庆安让步,便欣然笑道:“那好,我们就谈定了!”

但关键就是比价,也就是后世的汇率,当然唐朝的汇率不像后世这么复杂,很简单粗糙,一枚金索里值几枚银元?一枚金索里的重量大约为一钱,那么这样就很简单,金和银是一比十,一枚金索里就应该换一枚银元,实际上一枚金索里还不到一钱,还差那么一点,但安西没有计较,依然按一钱来算。

而分歧就出在这里,拜占庭使团一定坚持十枚金币换安西十二枚银元,也是就是一比一点二,但安西也不肯让步,这样就形成了僵持,拜占庭使团的折中方案是各算各的,但安西不同意,那样一来会给投机商钻了空子。

现在就等李庆安来最后谈,李庆安已经从王昌龄的口中知道了双方的分歧,其实他心里有数,商人们都不会吃亏,会自己算帐,可以考虑到将来的官方贸易,这个比价就一定要确定下来,而且官方贸易的量很大,这二枚银元的差异,足以削掉唐朝的利润。

李庆安微微笑道:“唐朝官方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十,据我所知,大食也是一样。”

这时,主管安西贸易的市舶支使李衍用汉语低声对李庆安道:“我刚刚从粟特商人那里打听到,拜占庭也是一比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