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归黄金年代 > 重归黄金年代 第248节

重归黄金年代 第248节(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要做到这一步不是容易的事,弄堂里有多少户人家,面积又有多大,投入需要多少,初步估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过宋援朝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做到,哪怕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

宋援朝没想在这上面赚什么钱,因为他只想把自己熟悉的东西给完好保存下来。这里有他的家人,有朋友,有那些生活几十年交往的老邻居,更重要的这里有自己的家,有父母和祖辈留在这里的痕迹。

如果这里没有了,那么这些东西就彻底消失了,永远也找不回来了,宋援朝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此时此刻,他牢牢记下了这件事,等时机成熟后一定会去做。

回到弄堂的时候张家阿娘正在捡菜,因为马上就要吃午饭了。

宋援朝记得前世的时候张家阿娘一家因为动迁的原因就这么搬走了,那时候宋援朝也是,一些熟悉老邻居都去了新家,新家虽然比以前住的地方条件好多了,但那些在身边的东西也随即消失。

虽然搬到新家后宋援朝离张家阿娘她们并不远,平时有时间也会抽空去看看她。可是新工房和弄堂是完全不同的,缺少了邻里邻往的琐碎,更没了那种在弄堂里充满生活的气息。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张家阿娘搬到新家后没多久身体就渐渐大不如以前了,再加上楼上楼下年纪大的人走楼梯很不方便,张建国夫妻那时候要上班,孩子也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白天的时候家里也没什么人,一个老人孤零零的又出不了门,只能靠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打发时间。

想到这,宋援朝心里轻叹了一声,他前世的时候何尝也不是如此啊!老人的寂寞和孤独宋援朝深有体会。

走进弄堂,看着熟悉的四周,宋援朝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也许他可以改变前世这边的格局,前世的时候这个弄堂被直接拆迁了,里面的居民也全搬走了,在原来的旧址上这边建起了三幢高楼,虽然新的大楼富丽堂皇,看起来比原本陈旧的弄堂要漂亮许多,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却永远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感觉,也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人气。

这倒和宋援朝在金陵孙婆婆家搭伙没什么区别,双方的关系处的非常好,张家阿娘本就是喜欢热闹的人,平时罗阳有时候因为应酬没回去又没提前说,事后还会给张家阿娘埋怨几句呢。

张建国也买了一套房子,就在离宋援朝的洋房不远的地方,房子相比宋援朝的要小些,也没有那么大的花园,而且不是独门独幢的,用后世的话来说算是“连墅”。

这套房子位于一个有历史的小区里,这个小区大多都是这样的小洋楼,由于之前这里住的都是外国人居多,49年后这些外国人都陆续离开了,房子也换了新的主人。

不过因为外国人居住的这个原因这个地方被周边居民戏称为“外国弄堂”,这个名字从当年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沪海文艺界中有不少人都住那边,九十年代那位非常出名的“老娘舅”也住那边。

房子已经买下了,也重新做了装修,原本张建国是打算把一家从弄堂这边搬过去的,毕竟那边的环境要更好,家里地方也更大。

回忆往事,宋援朝记得这边是96年左右动迁的,动迁讨论大概在95年上半年,也许自己可以在94年左右直接和区里谈一下关于这边的房地产开发事宜,当然宋援朝没打算和前世的房地产开发商那样把这边一拆了之,然后再建高楼大厦。

宋援朝的想法是针对这个弄堂进行彻底改造,也就是用后世的那种“新里”方式来改造,保持原来的风貌,从内部结构和地下入手。

这样的话旧弄堂就成了新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同时也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

沪海有名的地标“新天地”就是这样的模式,当然新天地是商业性的,宋援朝要做的是居住性的,这和同样有名的“建业里”有些类似,不过建业里采取的是全部动迁安置后再改造出售的模式,但宋援朝不打算这么做。

宋援朝也许会选择部分动迁安置,部分由居民自己出钱购买增加面积的方式来进行改造,虽然前期可能会掏一部分钱压力比较大,可从远期来看,几年、十几年后的升值幅度却是惊人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这边的人气和延续几十年的东西完好保存下来。

但张家阿娘说什么都不肯搬,她说自己在这边住了一辈子了,周边都是老邻居老朋友,几十年交往的感情很深,哪怕平时有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但这些不就是生活么?

去了新地方,那边人都是陌生的,平时说话都找不到了,就算再好也没这里好,这里住的小点又怎么了?晚上睡觉不就是一张床的事么?要那么大的地方干嘛?地方大了人住着未必舒服,还是老弄堂这边好,要去你们自己带着孩子去,她可不去,反正她时绝对不走。

张家阿娘都这么说了,张建国夫妻总不能把老娘丢在这边搬去新地方吧?无奈之下只能继续住在老弄堂里,装修好的小洋楼只能平时空关着,等到休息天去住一两天。

第494章 烟火

老年人的想法就是这样,在一个地方呆几十年了,搬到新地方人生地不熟,心理这关就过不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