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铁骨 > 第一四八二章想得更远

第一四八二章想得更远(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昨天午后,阿道夫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欢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脑。为了使会议按其既定的目标进行,一大早他就前往德奥边境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共同行动而定下了基调。张伯伦动身到慕尼黑之前,已经打定主意不让任何一个人阻碍他同希特勒迅达成协议。至于达拉第,由于法属安南局势不稳,中方尤其是安家军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一直浑浑噩噩的,到后来知道中**队越过中安边境,正式进军安南后,更是表现得失魂落魄。

会谈在柯尼斯广场的府里举行,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普遍亲善的气氛”。没有人当主席,整个进程都是很随便的亲切交谈,墨索里尼言时接触到了实质问题,他说,“为了提供一个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带来了一个明确的书面建议。其实,这个建议本来就是前一天在柏林德国外交部由戈林、牛赖特和威兹萨克草拟出来交给墨索里尼的。

心不在焉的法国总理“欢迎意大利领袖的建议”,说他是本着客观和现实的精神提出来的;英国相也“欢迎意大利领袖的建议”,并且宣称他本人也想到过一个同这个建议相似的解决办法。

由于“意大利建议”受到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剩下的就只有少数细节还要推敲了。中国时间今天下午四点,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协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协定规定,德**队将在明年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明天进军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在一月十日前完成对苏台德区的占领。

听完约瑟夫的介绍,安毅暗暗感叹。

希特勒和张伯伦在“非常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分手告别。在分手之前,他们两人又单独会谈了一会儿。希特勒说,就他而言,苏台德问题是必须予以解决的最后一个大问题。他还说到德英的密切关系以及两国之间的合作,说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是他最为关心的事。

张伯伦在二十一日回到伦敦后,就马上说服国内接受希特勒的要求。不过,这次他碰到了没有料到的反对,张伯伦甚至控制不了他的内阁。

二十一日晚上,希特勒在挤得满满的柏林体育馆内,宣称战争与和平问题现在要看捷克怎样决定,不管怎么说,德国都必须拥有苏台德区。随后,希特勒感谢了张伯伦争取和平的努力,并且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张伯伦害怕战争爆,便给捷克总统贝奈斯了一份电报,警告他,如果捷克政府不接受德国的条件,德**队马上就会得到越过捷克斯洛代克边界的命令。贝奈斯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份电报,第二份电报马上就来了。张伯伦提出了进一步的警告:“这个计划如果不能实现,贵国除遭到武力侵略与武力肢解以外,别无其他出路。而且,虽然这可能引起无数生命的冲突,但是,不论这一冲突的结果如何,捷克斯洛伐克都将再也不能按原有疆界重建故园。”

张伯伦办完了这件事情以后,在二十二日早上向全英国表广播讲话。他说:“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生的争吵,在这里挖掘战壕,试戴防毒面具,这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战争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们投入战斗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这天下午,希特勒还到基尔湾检阅德国的海军演习,并邀请外国驻德武官参观,以炫耀武力。空军司令戈林邀请法**事代表团“参观”飞机工厂和飞行表演,结果将目睹a26战斗机优越性能的法国空军参谋长吓呆了,他认为:“在远东法属安南殖民地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如果法德开战,法国空军将在两周内被消灭、连一架飞机都不会剩。”

希特勒一方面以武力吓唬英、法,另一方面又宣称,如果满足德国对捷克的要求,将别无他求,准备同英国达成广泛的协议。

在基尔湾检阅海军演习时,希特勒还在“派特里亚”号邮船上接待了匈牙利的摄政霍尔蒂海军上将和匈牙利政府的成员。希特勒告诉他们,匈牙利如果要想在捷克的宴席上分尝一脔,他们必须赶快采取行动。而此时,波兰外交部长约瑟夫贝克上校对捷克的一块领土特青地区垂涎欲滴,因此,希特勒也不担心波兰人会出来添乱。

与此同时,德军最高统帅和6军总司令部正在日夜工作,忙于制定在年底前向捷克斯洛伐克入侵的最后计划。

十九日,适逢星期天,戈林在纽伦堡纳粹党大会上表了一篇演说。他说:“欧罗巴的一块的地方在折磨着全人类——这个可怜的侏儒般的民族在压迫着一个文明的民族,我们决不能妥协”

随后,张伯伦又分别向法国和意大利、美国进行了沟通,重点阐明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集中精力对付亚洲殖民地的叛乱,而不是与德国进行生死较量。

似乎感受到了张伯伦的焦虑,美国驻柏林大使向国内报告说,英国驻德大使对英国国内反张伯伦势力的展十分不安,并提醒美国政府注意,张伯伦的倒台就意味着战争。他呼吁美国政府公开支持张伯伦,以巩固他的地位。美国驻英、驻法大使,也向本国政府出了同样的呼吁。

罗斯福为了搭救张伯伦、达拉第,于二十三日给希特勒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两封内容相同的信;国务卿赫尔则给张伯伦和达拉第出两封同样的信,呼吁他们继续谈判,以便“和平地、公正地和建设性地解决争论的问题”。二十四日,罗斯福又给墨索里尼一封秘密信件,请他“帮助继续努力,以求用谈判或其他和平手段就争论问题达成协议,而不要诉诸武力”。

当晚,罗斯福给希特勒去信,建议在欧洲某一地区立即举行会议,由对于捷克斯洛伐克争端直接有关的各国参这个建议说:“继续谈判仍然是唯一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眼前的问题可以在持久的基础上得到解决。”

于是,慕尼黑会议正式举行。

此时的国际形势是:希特勒,决不后退;捷克,剑拔弩张。而英、法却为自己位于亚洲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而焦头烂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相张伯伦打了一个电报给希特勒,愿前赴柏林屈尊求见。十九日下午四点,伦敦和柏林同时宣布,英国相张伯伦将飞往德国,会见德国元希特勒,共同谋求和平之路。

这一消息使英、法乃至欧洲害怕战争的国民都大大松了一口气。自从上次欧战结束,很少有人想再打一次相同甚至更大规模的大战。他们普遍认为,如果爆战争,“遮天蔽日的轰炸机群将把城市炸成废墟”。

特别是在伦敦,许多家报纸都对张伯伦的“勇敢精神”表示赞扬。例如,《每日先驱报》称这是“避免看来越来越令人可怕地逼近的战争的一种努力,因而它心然会赢得各方——不管是什么党派——舆论的同情”。

这次会谈中,希特勒向张伯伦谈到了他的主要要求:“英国是否愿意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还是按民族自决的原则作出割让?如果英国同意这种割让,那么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这是一项基本原则的决定。然后毫无疑问就可能在该地区取得很大程度上的安定——可以继续按照这些原则进行会谈。但是,相必须先表明,你是否接受这个基础?”

张伯伦说:“眼下,我还不能代表英国政府做出这样的保证,英国政府没有授权我做这种保证。不过,就我个人来说,我同意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