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逆臣 > 第二十七章 .虚华之始.

第二十七章 .虚华之始.(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就如一种病毒在一个巨人的体内渐渐蔓延肆虐,不断吞噬着这个巨人的力量,巨人本身对此也毫无察觉,外表看上去巨人强壮依旧,但事实上只要轻轻一拳,这个巨人就会令人惊讶的轰然倒地。

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以前,正是唐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看起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无比稳固,贵族百官也因此而醉生梦死,但这种虚假繁华却是在短短半年之间彻底破灭,最终“安史之乱”虽然勉力平息,但从此大唐也不可避免的开始逐步衰弱,最终迎来了无比黑暗的五代十国时期。

而之所以强盛无比的大唐竟会仅仅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就无可挽回的由盛转衰,正是因为之前的虚假繁华欺骗了所有人,让每个人都国家的弊病都视而不见,从未想过要针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对这些弊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没有丝毫的防备,所以当这些弊端内忧突然爆发,措手不及之下所产生的危害,也将会无限倍的放大。

而此时楚朝的情景,与当年的盛唐何其相似?皆是特权阶级已经开始渐渐涨大到国家无法承受的地步,皆是在虚假繁华下每个人对种种弊端皆视而不见,而草原上的狄族,将来或许也会扮演安禄山的角色,比起当年的盛唐更加不如的是,楚朝对平民的课税还要更加重上许多,阶级矛盾更加严重。

这一日,长子县考场外,无数儒生汇聚,或自信满满,或神色紧张,或面含期待,却是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当萧漠来到考场之前时,眼前已是一片熙熙攘攘,无数儒生聚在这里,或三两人埋头商量着什么,或在考场外紧张的走来走去,或手中拿着书册口中喃喃低语临阵磨枪,萧漠抬头看去,黑压压一片,粗略一算,竟是有两千余人,即使抛开应考学子的书童、家人之类,数量也有近千之多。

看到这一幕,萧漠心中不由暗惊,虽然他早就知道楚朝读书人极多,但却没有想到竟然会多到如此程度,而这还仅仅只是三县之地,一年之内参加县试的读书人,那么如果是全国范围内,同样的读书人又有多少?

在这一刻,萧漠总算是真正的领教到了楚朝的文化兴盛之处。

但凭借着后世的见识,萧漠却知道,这种“文化兴盛”,如果继续持续下去,对楚朝的祸害,将是毁灭性的。

事实上,对于楚朝现在情况的危险性,不久前早有警兆,“李三之乱”就是一例,不过是一场干旱后的百余乡民起义,竟能在短短十余日间遍布整个河间府,虽然叛乱已被平息,但直至今日,整个河间府依旧是一片荒土。

如果,这场干旱的范围不仅仅只是河间府,而是遍布六七州的范围,那又将会如何?楚朝还能轻易的将这场叛乱平息吗?

想着想着,萧漠却突然不由的自嘲一笑。

先不论懒散淡漠如他,根本没有将改变这个世代种种弊端的能力和抱负,而以他现在势力与地位,自保都难,这些事情更不是他该想的。

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当特权阶级的特权或者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所代表的,就是阶级权力的重新洗牌,以及……这个国家的灭亡。

而读书人,无疑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权阶级。

当太多的读书人涌进官场,所带来的官员泛滥官场臃肿不提,所产生的重文轻武不论,单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务劳作而造成大量的土地荒废,以及太多的读书人在获得功名后,为民为商所拥有的种种特权,使楚朝的税收全部都集中在数量越来越少的平民百姓身上,对楚朝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可以说,现在楚朝之所以看起来强盛依旧,只是因为百年安定,从无外患,掩盖了所有的弊端,使百姓与国家对这些弊端的承受极限上升,种种矛盾此时尚处于积蓄阶段。

然而,这种所有人都毫无察觉的隐患,才是真正可怕的。一旦这些隐忧内患积蓄到一定程度后,或者这种安定与忧患的危险平衡被某种外部因素所打破,突然爆发后所产生的危害,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破坏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