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说话到位事半功倍 > 第二章3

第二章3(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刘邦的言语避开了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忠心耿耿、“唯命是听”,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保留了机会。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难于答复的问题,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汉高祖刘邦就非常熟悉这种“回避”的技巧。

复杂问语就是这种利用“沉锚效应”,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人问者的圈套。如一个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这个错误假定中。

要想恰当地回答好别人提出的问题,就要多动动脑子,争取摆脱“二难”问题的困境,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如果不假思索,凡事脱口而出,通常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难于解决的问题和麻烦。

6。不蛊直言绕个弯

——巧妙回避难题的技巧

生活中还有一类问题,也是我们怎么回答都不对的,面对这样的问题,聪明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项羽称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则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臣遵旨。”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日:“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