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琉璃世琉璃塔 > 第七十一章 鸣冤惊朝堂

第七十一章 鸣冤惊朝堂(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四人见了,又是怜悯又是愤怒。枉自整日矜诩太平盛世,竟有这样穷苦的百姓!

方孝孺第一个忍不住:“你姓甚名谁?为何击鼓?”

黄子澄见男子有些发抖,安慰道:“不要怕,尽管说”。

男子颤抖着声音:“小的叫周阿大,是大同府来的。小的一家是代王的佃户,靠种王府的田地过活。前年,就是洪武三十年,夏天闹虫子收成不好,租子交不上,王府的田管家让俺在欠条上划了押”。

耳边隐隐传来嘶喊声,侍卫的呵斥声。朱允炆凝视细听,确定是有人在吵闹,正要吩咐辇旁的张元亨去看,就听见一声巨响,鼓声震荡天际,随后是一声声嘶力竭的呐喊:“冤啊!”

朱允炆不由一震。这午门外的“鸣冤鼓”乃太祖所设,是为了普通百姓能击鼓告御状(如此戏剧化,朱元璋大概也是看戏看来的)。但自设立至今,三十年,这是第一次被击响。一来洪武年间的官吏管理确实严格,整肃运动不断,二来百姓申冤途径开放,找当地官员或巡查御史并不难。

究竟什么人,什么事,竟要告到京师,告到皇帝面前?

张元亨不待朱允炆吩咐,已经匆匆奔了过去。

龙辇继续往前,到了午门外。朱允炆吩咐停下,隔窗望去,张元亨正在和一个男子问话。虽隔得老远,也看得出那个男子在寒风中冻得簌簌发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建文元年的新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

朱允炆登基半载,做了很多事。先是改革法制,宽刑省狱,放了不少人;又减少赋税,特别是土地税,十二月时下诏“赐明岁天下田租之半”;之后苏州吴江两府的不平重税也予以解除;更规定军卫里的独子可以回家等等。比起太祖时的严政,这位新帝温和宽厚,得到了百姓的由衷爱戴。又正逢风调雨顺,无天灾无战祸,这大半年的大明帝国真正是太平盛世。

朱允炆祭完太庙和社稷庙,拜了孝陵和东陵,颇有些志得意满,由衷感激上苍的眷顾,祖先的荫佑。

除了莲花。她在天禧寺里虽然衣食不缺,可是圣感塔里阴冷潮湿,冬日益加寒冷。

张元亨见龙辇停下,急忙跑到辇前禀告:“陛下,是来告御状的。大同府的,告代王”。

朱允炆皱了皱眉:“带到省躬殿。叫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一起”见张元亨答应着要走,又吩咐道:“先给他找件棉衣”。

****************

省躬殿里,朱允炆高居上首,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侧坐在下方,一齐看着大明历史上第一个击响了“鸣冤鼓”的人。

衣衫褴褛,精瘦干瘪,面容愁苦,额上一道道皱纹似刀刻的一样深。看不出多大年纪,五十应该有,六十也说不定;跪在地上,笼着张元亨刚给的一件棉衣,两只手粗糙开裂青筋暴起,还有一个个脓疮。两只脚上只有一只鞋,前面露着脚趾。

莲花抵不住塔里寒气,眼睁睁看着一日日消瘦。

莲花的身体本来柔弱,一年多来千里奔波,劳累惊吓,更加伤了身子。朱允炆记得成亲后的那段日子,她总是手脚冰凉,要在自己怀里焐很久才暖起来。早上上朝时担心她一个人睡冷,总备了汤婆子自己离开时塞好。她在半梦半醒之时,常会嘟喃着,双臂挂着自己撒娇不让走。。那个时候,多么幸福。

朱允炆坐在龙辇里,想着心上人,又是甜蜜,又是心酸。圣感塔里如此寒冷,她能挺得过三年斩衰丧吗?

自上次诵经,太后对莲花的观感似乎好了些,然而朱允炆犹豫了几次,还是没有提接她回宫的事情。毕竟,是宫规是太祖遗命。可是,可是就由着她在里面挨冻?

思绪纷乱间,龙辇已至御道,就快到午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