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琉璃世琉璃塔 > 第三十六章 忠仆凭吾傲

第三十六章 忠仆凭吾傲(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莲花呆呆地望着,眼里的雾气弥漫上来。

二人正说着话,一阵香气扑鼻,“莲花姑娘,你尝尝这个,叫油糕,就大同有”。身后的马三宝递了一盒金灿灿的炸糕过来,也没见他刚才在哪里买的。

“里面的馅儿都不一样,试试看”。马三宝笑眯眯地。

“真的?都是些什么馅儿?”莲花伸手取过一块,外面脆脆的:“好吃,这个是糖馅儿的,应该是红糖,还加了果仁”,莲花一边吃一边赞。朱棣的一块却是山药馅儿的,味道据说也不错。

一个是堂堂大明燕王,一个是朝鲜国公主,还有一个王府内官监大人,三个人站在大同的街头,手拿着油糕,吃得津津有味。

朱棣正吃着,看到莲花嘴角沾了一点红糖,随手伸过大手,一根手指头就抹干净,手势自然而然,完全没经大脑。莲花却一下红了脸。

莲花和朱棣自琉璃坊出来,午后的阳光自蓝天飞泻而下,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颇为慵懒适意。大同府已是初冬,街上的店铺都垂下了厚厚的门帘,行人也大都穿了薄棉衣;糖葫芦,烤红薯这些冬日才有的小贩出现在街上,生机勃勃地叫卖着。

一切都如此温暖,简单和幸福,令二人在以后无数个相聚别离的日子里时常回想。

莲花和朱棣并肩缓步而行,穿行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二人说着刚才琉璃坊里看到的都不大明白,颜色怎么就烧上去了呢?怎么就有了七彩光泽了呢?去了趟琉璃坊,倒更加觉得琉璃不可思议。

“为什么每家作坊人都不多?”莲花想了想问道。

“都是家庭作坊,手艺传子不传女,就是家里代代相传那几个人”,朱棣停了停:“工艺里为了流利的色彩温润,大量使用铅釉,铅里大约有些伤身体的东西。”

朱棣浑然不觉,漫不经心地笑道:“前面有个面馆,大同的面点很有特色,我们去坐下吃点面吧?”说着就往前走,莲花和马三宝跟在了后面。

这时一阵哄闹声,拍手声,喝彩声传来,却是一圈人围着在看里面卖艺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也看不见里面耍得是什么。三人不以为意,绕过人群往面馆走去。

“啪”的一声鞭响,似惊雷似闪电,莲花一怔,停下了脚步,脸上惊疑不定。又是“啪啪”几声连响,莲花转头就往人群里挤去。

可是人群摩肩擦踵水泄不通,却哪里挤得进去?朱棣不明所以,看莲花急得脸色绯红,急忙挡在她前面护着;马三宝奔过来走在二人之前,也没见他使力,人群就已似流水左右分开,莲花瞬时跑到了圈内。

真的是海寿!一身布袍已经有些破烂,薄底快靴前头露洞后无脚跟,头发极长,只用跟布带束在头顶;布带已看不出原来颜色,也不知道是不是布袍上撕下来的。满面风霜,容颜憔悴,小小年纪额头竟有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莲花一震,睁大了眼睛。

“难得去看一次,当然没事;日日在里面劳作,日积月累,身子就坏了”,朱棣说得也有些不忍:“所以琉璃作坊的人家,寿命都短”。

莲花半天不说话,良久才叹道:“我本来以为琉璃是个好看的玩意儿,以后还是不要了”。

朱棣安慰道:“那也不然。铅少用一些,另外大量培训工艺,轮班生产,不能就光家里这几个人盯着”。

十几年后建造大报恩寺琉璃塔时,朱棣记起这一日的话语,果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琉璃家庭作坊制,改由朝廷成立了专门的琉璃工厂,大批量生产。为了保证琉璃的一致,更为了杜绝再次生产的弊端,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和琉璃构件,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一旦有缺损,上报工部,照号领取配件换上即可。六百多年后,今日出土的琉璃构件碎片依然色彩鲜艳纹理斑斓,且背后都有墨书的编号标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