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百媚千娇 > 百媚千娇 第19节

百媚千娇 第19节(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天保三载’,大概就是‘天宝三年’吧,这个时候还是大唐盛世,一切的一切好得不得了。天宝二年时李太白还供职于宫廷,为唐宫写下了不少富贵已极的诗篇,其中就包括《长安十二时辰》中多次出现的《清平乐·禁庭春昼》。

这个时候离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只有十一年。

人们惊讶于灾难发生的突然,后人也惊讶于安史之乱竟能横断大唐的鼎盛与衰败——那么突然,没有一点点防备。

然而,殊不知很多事早有显露,只是沉浸在繁华中的人看不透,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唐,一开始也是那样盛大繁华,就好像是一朵牡丹花开到了极致!那是真正的物阜民丰、歌舞升平,一切都那么好,怎么就那么好!

杨宜君这是在影视剧里见过了冲泡茶,好奇尝试了一番,觉得也很好喝,这才偶尔这样喝的——若是冲泡茶,蒸茶还是比不上炒茶,为此她还尝试着自家炒茶,正宗不正宗不知道,但他觉得还不错。

浓浓地倒了一杯茶,拿小银匙去舀栗糕,香甜粉糯的味道让杨宜君眼睛一下眯了起来:“佳味啊...我看栗子挺多的,你们吃了吗?”

“都留了,老爷夫人和小郎君那里也送去了。”

杨宜君又吃了几口,觉得有些絮了,才喝了一口清茶。听晴雯这样说,杨宜君就笑了:“还给四哥那里送去了?他不爱吃栗子,白费了你们的心思...说不得他见了栗糕还得埋怨我不记得他不爱吃这个呢!”

晴雯当然知道杨宜君这话是认真说的,但她也没有辩解什么——娘子和小郎君姐弟情深,平日里随意惯了,某样东西单单不送给小郎君不算什么,旁人也不会多心。可经过她们这些人呈送的东西却不能那样,哪怕知道小郎君不爱吃栗子,也是要送的。

晴雯叫蒋三嫂剥鲜栗子,厨房里的人便上前一起做这小活儿。因着人多,只消半刻功夫就都剥出来了。

晴雯挑出了其中虫坏了的,给每个栗子都划了个十字花儿,又叫一枚栗子涂了油,一枚栗子涂了水,放在锅底,其他栗子就堆在上头。盖牢了锅盖,坐在炉子上,不消多时,听得砂锅内一声脆响,这就揭了盖儿。

此时栗子壳都爆开了,剥壳十分容易。剥出来黄澄澄果仁,就拿去煮。煮不到一刻钟,晴雯滤出来软烂的栗子,捣成栗糜,拌入蜂蜜。最后叫蒋三嫂拿了两个模子来,叫栗糜压进模子,脱出手心大小的花形栗糕来。

用白瓷小碟子盛了一只,浇上新得的糖桂花,这便好了。

一萝的栗子做了好些,晴雯都做成了,挑了格外整齐的叫人送到正院去,以杨宜君的名义孝敬杨段、周氏,小弟杨益也有一份。其余的,除了留给平儿等人的,就散给厨房里的人了。

杨宜君吃完了栗糕,又净了手口,一边喝茶,一边看了会儿窗外景色。一会儿,搁下茶杯,便又重新伏案用功了。

最近她看了《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心里很有感触——说实在的,这部剧其实有些拖沓了,不是十二个时辰的事拍这么多集剧有问题,而是着实没那么多内容啊!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剧挺美的...站在她的角度,这部剧的风貌也不能说是‘唐’,很多中晚唐的东西混进去了也就罢了,还有一些根本不是唐时的东西也在其中。不过,和很多古装剧比,已经算很好的了。关键是很有审美,抛开是不是盛唐风貌这一点后,画面好看是真的。

当然,真正让杨宜君有感触的并不是画面好看,而是故事本身。

故事里的‘盛世危言’。

栗糕端来时,杨宜君忙放下手中笔:“栗糕好香!在榻上放张小案罢!”

这样说着,杨宜君又取了自己心爱的茶具,挑了些散茶进去,然后倒入滚水,等茶叶涨满大半个小茶壶。

见杨宜君泡茶,晴雯先笑了:“只娘子最省事儿,别家哪个小娘子这般饮茶的?奴婢见十八娘她们都只喝团茶,连末茶都不用...说起来,寻常做散茶的都是下等茶叶!也就是娘子你喜欢,家中茶园才每年留些好茶叶制散茶!”

如今的茶叶成品分三种,团茶、末茶、散茶,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后经过蒸制、压榨,得到的是散茶。散茶研磨成粉就是末茶,末茶制成一饼一饼的,再烘培一番就是团茶了。

然而不论哪一种茶,烹茶时都要碾成粉末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