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27节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27节(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因为,人才太多了。

何毅是研究中心的主任,参与了一系列湮灭力场技术研究,还以此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绝对要比汤建军有地位。

研究中心还有好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材料组的赵家盛,原来就是超导材料领域的顶尖学者,在科学技术大学担任三级教授,能算的上是‘储备院士’。

黄宏军,量子物理方向的学者,代表国内专家团参与过欧洲粒子对撞实验,并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内层,还是要有抗高热的材料或设计。

此外能量传输上也需要抗高热、抗湮灭力场作用的材料,两个方向入手都必须研究升阶材料才能达到标准。

‘技术成熟’的另一部分,就是升阶材料的研发。

有了容器技术和材料两方面的基础支持,到时候,再去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绝对是事半功倍。

就像是超导储能技术、超导电池的研发,只要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技术难关,研究制造就不需要太长时间。

王浩犹豫着给了个答案。

汤建军听罢眼睛都亮了,他理解的‘技术成熟’就是完善核聚变的容器,也就是制造出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的F射线。

F射线发生装置,就是核聚变的完美容器。

现在他们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制造出的直流反重力场强度已经达到6.19%,若是向乾生所说的‘新技术’能行,直流反重力强度就能超过15%,也就能顶替高压混合材料。

这就达到了目标。

……

研究,正式开始。

王浩召集人手成立了十几人的研发小组,他担任研发小组的负责人,汤建军则是研发组的特邀专家兼任副组长。

这代表了对于汤建军的重视。

虽然汤建军有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实际上,放在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要担任技术组长也不容易。

实际上,王浩所说的‘技术成熟’,可不仅仅是‘容器技术’,即便是‘反应容器’已经有了,还需要在‘容器’内做核试验收集数据。

首先还是依靠内部进行核裂变反应。

这样一则能继续研究F射线发生技术,二则也可以为进行更强烈核聚变反应打好基础。

另外,材料也非常重要。

‘容器’可不止是强湮灭力场薄层,还需要外层的抗高热、高压性能的材料,强湮灭力场不可能吸收所有的能量,大部分能量还是要转化为功率的,正常应该设置在中间层,起到阻拦高热传递的作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