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名门 >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两只狐狸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两只狐狸(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张焕不由暗暗点头,他早闻崔曜被朝中大臣誉为神童,现在看来果然是有点名堂,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他日崔家的振兴,难道就在此子身上么?

想着,他又多看了崔曜一样,少年文士目光淡泊,不动神色的冷静,使他若有所悟,或许崔圆的突破就在此子身上了。

说话间,二人来到了崔圆的内书房,自崔圆半身瘫痪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里度过,读书、教授孙儿、品味朝中大事,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在山东时是这样,回长安后也是这样,没有了公务的烦扰,更重要是超脱于事外,他开始有时间审视自己这十几年所走过的路,审视自己的思想,审视大唐的现实和未来。

诚然,崔圆的理想是建立一种君弱相强的制度,纵观本朝历史,帝国的强盛无不种因于辈出的名相,贞观之治的房谋杜断、开元盛世的姚崇宋璟,而帝国的衰败也无不起因于皇权独裁,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罢张九龄,连续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将相国之鉴臣服于君权之下,又建翰林院、集贤殿,架空相权,黄麻之旨与白麻之敕并行,若般种种,终于引发了使大唐走向衰败的安史之乱。

为此,崔圆极力主张世家朝政,以世家的权力平衡来制约皇权,十几年来,尽管风平浪静下暗流汹涌,但始终没有掀起滔天白浪,帝国经济开始恢复,人心思安、朝臣奋进,这更激发了他维护世家朝政的决心,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世家朝政一直无法解决的军队问题终于成为帝国一步踏入深渊的陷阱,深渊里激流疯狂,而且最暴烈的一道暗流竟然就是自己崔家,崔庆功的反叛使崔圆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张焕拉住了缰绳,回头打量这个少年,见他眉眼依稀和崔圆有些相似,他忽然想起崔宁给自己说过,她有个聪明绝顶的侄子,便微微一笑道:“你就是崔曜么?”

“正是”崔曜向张焕躬身长施一礼,“我祖父请张使君进府一叙。”

..........

路上,张焕见崔曜相貌虽然还略显稚嫩,但举手投足间从容不迫,隐隐有一种大器将成之感,张焕微微一笑问道:“我听说崔少君这几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可曾去过陇右?”

“我在去年曾去过河湟,看我汉家旧地,并考察过张使君在湟水所建的十几所学堂。”

他开始反思世家朝政的利弊,总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根,潜移默化中,他一直坚持的世家朝政观点已经不那么固执了,不应该说不那么过激了。

“祖父,门下省张侍郎来了。”孙儿的禀报声打断了崔圆的思路.

“呵呵,请他进来吧”崔圆将手中的书放下,随即两名侍妾将他扶着坐正了。

“你们先去吧再上两杯好茶来。”崔圆吩咐一声,两名侍妾应了,从旁边的侧门下去了。

“那你以为可有不足之处?”

崔曜点了点头,“小子信口雌黄,若有失礼处,请张使君莫怪。”

张焕眼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笑道:“不妨,你说就是。”

“我以为张使君建学堂是为了使湟水的汉人子弟重新回归大唐文化,立意是很好,但具体的做法上却有值得商榷之处。”

说到这,崔曜瞥了一眼张焕,见他笑容仍旧,并无不悦之色,又道:“河湟被吐蕃窃据多年,那里的汉人被强制推行去汉化,他们对故国的印象大都已淡忘,更何况他们的子弟,而现在张使君请人教授他们四书五经,一日学五个时辰,倒有四个时辰在背书,我认为这种教育有些流于形势了,不如让他们分批到大唐内地来看看故国的壮丽山河,增强他们大汉民族的荣耀感,这岂不比死读经书要强得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