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异能集装箱之灵骨指 > 第十八章: 一封信带来的线索

第十八章: 一封信带来的线索(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后来我问人打听一些老一辈的张姓前辈的下落,我想他们是从那个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家族祠堂虽然被拆了,但有可能族谱或家谱保留下来的一些。

有人建议我去乡政府打听这些事,毕竟他们个人所知道的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我一想也很有道理,这让我想起来着丘水湾的路上看到了公路上的一则广告牌上的广告标语,这标语的内容是“共创和谐社会,有事当然要找父母官”。

这就会经常出现下面的这一幕,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如果遇到一个辈分比自己大了三辈的十岁小孩,按老礼,这位八十岁的老爷爷要尊称这位十岁小孩一声太叔公。

家族需要传承,从而根深蒂固了重男轻女的观念,有些家族分支可能没有男性来传承,直接在传承中断掉了,这样的人放在旧社会中,是家族罪人。

虽然我讨厌重男轻女这个守旧的观念,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家族传承的是组成华夏民族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家族传承便是一个缩小的民族传承,这也是李老的从名字推论的重要依据根本所在。

不过话又说回来,原本在李老推论中张家屯的可能性最大,而我的第一站也是张家屯,可结果呢,这最大可能性的地方却是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想一想还真是应验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的这句老话了。

最后我利用在安阳逗留一夜的时间,全面性地整理了张盛涛给我提供的线索资料中提及到的线索,其中焦作的丘水湾以及鹤壁的桥乡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李老剩下的两份张姓辈行表也是从那两个地方出来的。

我很感谢这位与我素不相识的苏梅姐姐的好心,她那张纸条确实帮了我特别大的忙,这让我从她的同学张盛涛那里得到了几乎涵盖了包括安阳在内的整个豫西北地区张姓家族的分布情况,豫西北正是旧时河北道。

从张盛涛提供的资料来看,张姓大范围的扩散还在豫西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战乱所导致的,张姓在这里分“先张”与“后张”的区别,所谓“先张”,便是本来就为张姓,而“后张”却是后天该姓张。

如豫西北最有名的两大张姓家族,一个在汤阴的张家屯,另一个在濮阳的丘水湾。

张家屯居住的张姓家族属于先张,按他们自己的话说那是正宗张姓,据说他们的先辈们在唐朝以前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了。

而濮阳丘水湾的张姓家族却是改姓张,他们先辈因为经历了明末清初战乱逃难到此,两族虽同姓,但却不同宗。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直奔焦作丘水湾,希望到哪里我的线索有所突破。

丘水湾在焦作的东南方位,中午一点我便赶到了名为丘水湾的乡镇。当我向当地人打听关于张家祠堂的情况时,得到的结果却是那张家祠堂几十年前就被拆掉了。

我问了不十下个人,并且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大叔、老伯们,他们的说法很统一,其中一个直接说是在文化运动中被拆掉的。

这不尽让我想起了李老给我的建议,李老说调查的方向主要放在村镇,因为几十年前的文化运动中,很多住在城市的大姓中的族谱或家谱都在文化运动中遗失了。

可是现在一打听,乡镇在文化运动中也没能幸免。

按照李老根据名字的推理判断,前人取名基本都会从家族辈行表中的辈分来排名,那么张贤平的“贤”字必定是位列在起家族谱中,李老为我提供的三份张姓家族辈行表中都有“贤”字,所以我只要在当地找到这家谱传承的相关人,这样才能有可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在他们先辈中有没有一个生活在民国时期叫张贤平的先辈。

张盛涛除了为我提供我所需要要的这些资料外,他还替我解决了一个多余的线索,这个线索与他有一点关系,这便是李老给我的三份张姓家族辈行表中,有一份正是张盛涛家族的辈行表。

“承德续家远,进取昌宗盛,善颂周唐礼,传厚再道贤”,这四句便是张盛涛家族谱的辈行表,其中张盛涛的“盛”是第二句“进取昌宗盛”中的“盛”字辈。张盛涛还告诉我,他们家族的便是从四川搬迁至汤阴张家屯后改姓张的那一脉。

张盛涛还听他爷爷说过,在他们家族中大房分支中传承最快的辈行子孙字传承到“善颂周唐礼”中的“礼”字辈,而离最后一句中的“贤”足足差了五辈,传一辈大约需要二十年,五辈相加那就是一百年,这样一来在他们家族中要排上“贤”字辈最快也需要一百年之后。

李老曾经告诉过我,一个家族传承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说,一个人生了五个儿子,大儿子与小儿子的年纪相差了十五岁,那么那个人的最大的孙辈与最小的孙辈估计有可能相差三十岁,那么在他的曾孙辈中最大与最小的曾孙的年龄差距会成倍的增长,所以才有了张盛涛这一分支与其他分支的辈行相差了五个辈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