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朝攻略 > 第七十一章 殿试(中)

第七十一章 殿试(中)(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策论题的题目往往在五百字到一千字之间,不过字数再多。那也是空话套话,最重要还是那一句安国制蛮之道,这才是正主儿。也就是说,这场策论的中心题目就是让考生们写出一篇平蛮的策论出来。

贡生们听了题。有人眉头一动,露出喜色。有人却是一脸苦瓜相,竟是不知如何动笔。

蛮夷,也就是突厥之患最严重的就是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北一带,所以那里的考生时不时都能听到一些突厥的消息,再加上民间对突厥的深痛恶绝,那些吃了没事做的人免不了要大放厥词,琢磨一下制蛮的方略,虽然是闲得蛋疼,但是这东西毕竟能启发思考,许多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北一带的考生怕是都有不少平蛮的想法。

可是对于其他地方的贡生,他们对于突厥,只是略有耳闻,并没有所谓的“切肤”之痛,谁吃饱了撑着琢磨这个?而且这一次大家都在猜题,以为这一次朝廷考的不是辽东方略就是治水,或者是流民,结果居然出了这么一个“难”题,这不是要命嘛?!

可是人家出了这个题目,你又不能不考,天子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还是老老实实地扯淡吧。

贡生们换了干衣衫,听着殿外的雨声,各自落座。

八个读卷官并没有指定谁是领头的,按理来说,他们都是皇帝的读卷官,这领头的该是天子,只是按照规矩,读卷官之间也需论资排辈,谁的资历高,谁就来主持初审事宜。

八个读卷官,其中有两个人地位最高且不分上下,一个是礼部右侍郎,一个是翰林学士,这礼部侍郎品级高,翰林院固然是清贵,不过学士也不过是正五品,只是在大楚朝,资历可不是这么算的,翰林院的学士把持着翰林院,负责草拟诏书,颁布旨意,等于是天子的秘书处,里头的官员大多显贵无比,是朝廷的储备干部,指不定哪天就升迁成了尚书大佬,甚至是成为更高层次的左右丞相之类的人物。

从实际角度来说,翰林学士杜湘的前程远比这位礼部侍郎刘希要似锦得多,只是另一方面,刘希是宣治十七年的进士,而杜湘却是弘文八年的进士,如此算来,刘希的资历还是比杜湘高一些。

刘希咳嗽了一声,先看了杜湘一眼,也当仁不让,随即道:“诸生会试高中,可喜可贺,今日殿试,老夫不免要多多赘言几句,先说一下殿试的章程。”

刘凡听了这个题目,心里顿时大喜,他琢磨一下,随即动笔,这一考就是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后就有人交卷了,率先交卷的是个河北的考生,此人像个教书的先生,看起来,年龄三十有余,像他这样的年纪率先交卷,未免显得有些草率。

不过深谙殿试规矩的人却是晓得,殿试里头率先交卷的人却是占了一定的优势,这河北来的教书大叔显然是早有人点拨,这一次可以说是有备而来,因为大多数读卷官对于第一份试卷都会有一种宽容的心理,往往都会与考生说上几句,若是考生答得好,印象分更是不低。

这教书大叔将试卷交了上去,随即这些慵懒的读卷官们精神一振,一个个将试卷传阅过去,若是觉得这份试卷尚可,则画一个圈,若是觉得不好,则直接打个叉,八个阅卷官,至少要有六人画了圈,才勉强能通过这第一关的遴选。

其实殿试相对其它考试来说,算是最宽松的,规矩少,也没有兵丁搜查,全然不见紧张的气氛,倒像是读书人在一起聚会,或是在国子监的六堂里听讲。

刘希开始讲了一些规矩,后来连自己都觉得有些腻味了。随即微微一笑,道:“话不多说,当即开考吧,诸生准备笔墨。”

坐在案牍后的贡生们有条不紊地开始准备,本想磨墨,却发现这墨早已是磨好了的,于是铺开纸来、提笔,一个个随时要下笔的样子。

其实这也就是装装样子,就算是出了题。一般人也没这么快下笔,大家无非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点蓄势待发的态势,好让读卷官们增添几分好印象而已。

过不多时,便有太监取来一份圣旨,展开来念道:“殿试题曰:安国制蛮之道,又曰:朕登极十又三年,北方一地,蛮夷频扰,愈演愈烈。蛮贼视天朝国中无人,日夜袭扰北方各镇,北地士民深受其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